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冲锋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来自日照市新闻宣传战线的战“疫”报道

日照日报 2020-03-01 06:01 大字

本报记者 孙向阳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骤然打响。

疫情就是命令!全市新闻宣传战线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主动出击,全员发动,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权威发声、及时发声、联动发声,凝聚众志成城防抗疫情的强大力量。

于是,我们看到,在日照的战“疫”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战斗兵团,他们以手中的镜头、笔和键盘为武器,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披露疫情真相,传播科学知识,讲述暖心故事,把战“疫”的决心和信心传递给全市人民。

他们,是冲锋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新闻“战士”,力求每一个镜头都有力量、每一篇报道都有温度,用行动诠释着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主动请战:挑重担,义无反顾

抗击疫情,宣传就是战斗。

1月26日,市委宣传部第一时间组建宣传舆情组,负责疫情防控宣传的上传下达、信息报送、新闻策划,科学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日照日报、日照广播电视台和省新闻媒体记者站及县级融媒体中心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取消休假,组织力量,奔赴一线。

戴着医用帽子和口罩,手上是一次性手套,就靠在市人民医院缴费大厅的窗口边,全神贯注地写着刚刚采访到的内容。这是在2月6日日照市两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的现场,记者同行随手为马丹拍下的照片。

疫情爆发,日照日报民生事业部主任马丹一直战斗在一线。很多次,为了能够拿到第一手材料,捕捉最动人的场景,采访时,马丹总是试图靠近点、再靠近点。

新闻发布、现场直击、记者连线,通过手中的笔,她见证了除夕夜医护人员岗位上的坚守、记录了日照驰援湖北医疗队的出征、报道了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付出,还有10多篇最美逆行者们的专访。马丹说:“选择成为记者,就要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疫情来袭,只要有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的地方,就有新闻记者的身影闪现。尽管要直面危险,他们依然主动请战,于是,我们看到了、听到了许多勇挑重担、争当先锋的故事。

挺进新冠肺炎疫情这没有硝烟的战场,日照广播电视台《日照新闻》栏目的记者、主持人、编辑人员集体在请战书上签名、按下手印。虽然在镜头前无数次被医护人员请战出征的场景感动,可当自己摁下手印的那一刻,《日照新闻》栏目制片人迟玉龙才真正体会到“血液是滚烫的”那份豪情。

事实上,在签这份请战书之前,迟玉龙和他的同事们就已经放弃休息,冲到了防控疫情的最前线。“如今,这是郑重许下的一种承诺,更是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迟玉龙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要一如既往靠前采访、深入一线。”

没有签名,没有摁手印,“我是党员,党员就要主动上一线”,日照日报政治要闻部副主任王大鹏用无声的行动完成了他的“请战”誓言。

小年夜在省两会现场采访,直到1月22日返回日照,刚放下行李,又因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而奔赴一线采访。此时,王大鹏已经连续三周没休过一天。

进医院、进村庄、进医疗防护用品生产企业,记录送行援鄂人员的现场,走近战斗一线的医护人员,“连年夜饭都是同消防指战员们一起吃的”。这样“为大家舍小家”时刻,王大鹏早已经习惯,“2020年,只是遗憾没和年迈的母亲贴个春联,没和妻子一起包个饺子,没和两个年幼的女儿许个新年愿望。”

白天一线采访,晚上熬夜写稿,“累”这个字王大鹏从来不讲,也从不抱怨,他说,“同样是为了职业,看看那些请战逆行的医护人员,这点付出根本不算什么。” (下转A2版)

(上接头版)

冲锋一线:零距离,直面疫情危险

多次“蹲点”采访日照三奇公司、万人社区防疫、日照应急防疫病房的承建企业,齐鲁晚报日照站记者张永斌始终战斗在日照抗“疫”一线。

2月1日下午,东港区西湖镇袁家村的一个小院内,一个身穿环卫马甲的老人,被摄像机和前来采访的记者们围住,这其中就有张永斌。第二天,他采写的报道《日照捐一万二的大爷很“硬核”:人家能豁出命,咱不能做点贡献?》在齐鲁壹点APP阅读量近360万,全网阅读量过亿。

事实上,《“急转武汉”!环卫大爷派出所捐12000元转身就走》的视频发布后,大众网日照抖音号24小时内点击量超过1.5亿人次、获赞近700万。袁大爷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来自日照的暖意,主持人白岩松在央视元宵晚会上点赞:“您是最称职的环卫工人,因为您还清洁了我们的心灵。”

不只是袁大爷,疫情之下,每一个生动鲜活的形象,每一个鼓舞人心的事迹,其背后,都来自于记者们深入一线、直面危险、直击现场的默默付出。

“一份蘑菇炒肉,一份菜花,一份汤圆,两个馒头。2月8日晚6时40分,山海天卧龙山街道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隔离点上,李宗江、迟明忠、王菲菲、相恒伟终于可以坐下来。”这段文字,来自日照日报2月10日刊发的稿件《隔离点上的元宵节》,作者曲亚平、路杰。

2月8日(元宵节)下午4点,刚结束一个采访,日照日报蓝区专题部主任曲亚平紧接着赶到了卧龙山集中隔离点。“幸亏我去了现场”,曲亚平说,元宵节是团聚的日子,可眼前却是坚守的他们,忙着给隔离人员准备晚饭,和着窗外的鞭炮声匆忙地扒拉盒饭,和家人视频偷偷抹泪,“当时我心里都酸酸的,也在默默为他们点赞。”

回到家已是晚上八点多,曲亚平看到家人还等着她吃团圆饺子,“小小的内疚,没办法,这就是记者这个职业赋予的使命,身体的‘零距离’才能心灵的‘零距离’,只有这样写出的新闻才最打动人心。”《隔离点上的元宵节》连夜成稿,第二天便在各媒体平台发布,收获众多好评。

记录,贴近零距离;出发,冲在最前线。在一线,去战斗,对新闻记者而言,不是口号,而是使命!

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推开 5楼隔离区的大门,日照广播电视台《日照新闻》记者杨琨明显感觉到了气氛的凝重,“全身上下严严实实的防护服,医护人员脸上严肃的表情,这些都在提醒我,病毒或许就在身边。”

2月5日,杨琨和她的同事一起,来到岚山全省首个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集中观察点进行采访。“那一天,我们在里面呆了6小时,一边采访护理人员的日常,一边尽可能拍到每一个镜头。”

“我在现场报道”,采访出镜杨琨喜欢以这句话结束。这位95后女记者三次深入抗疫前线,包括实地探访省内首个集中隔离观察点,成为唯一一组进入采访的记者。“能够采访他们我很骄傲。害怕时我没有哭,但听他们提起对家人的愧疚时,我哭了。”杨琨说。

这一个个场景,无不是一幅幅生动的战斗场面。现实中,与逆行者并肩、与坚守者同行的身影还有很多,但新闻记者将更多的笔墨和镜头留给了他人,力图用有温度、有力度的报道,增添人们与病魔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坚守阵地:抢新闻,时间就是生命

1月22日、1月23日连续两天,关于日照市新冠肺炎的最新消息,市级主流媒体、省新闻媒体记者站大都在凌晨,通过微信、客户端等平台第一时间发布。

快!时间就是生命,在重大疫情面前,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新闻亦是刻不容缓。

自1月28日日照市疫情防控第一场发布会召开,截至目前,日照市共举行八场发布会、15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上线。争分夺秒!这是日照广播电视台《日照新闻》记者刘丽洁每次现场报道发布会的状态。“发布会下午3点以后开始,回来要处理稿件、编辑成片,保证第一时间将重要信息传达出来,基本都是在抢新闻。”

抢新闻,对日照日报政治要闻部记者孟祥燕来说,就是每天在疫情防控的一线奔跑、在咖啡与浓茶的交替中鏖战。1月25日,她走出市政府大楼已是凌晨1点,这样的凌晨不知道是第几次。这一天,从早上6点开始,两个时政会议报道,一个企业现场调研报道,回来后完成所有稿件。

疫情中,时政新闻报道的任务重,时效性更强。没有休假,没有周末,接到任务时孟祥燕始终是两个字:我上!她说,“若要岁月静好,必先负重前行,我们也是战士,这是应有的样子。”

冲锋在外,记者的脚步不停;坚守阵地,值守的编辑时刻就位。

2月上半月,疫情最关键的时刻,日照日报编委李叶青负责日报出版。在平时,编务值班就意味着是整座大楼里为数不多的“夜行人”。疫情之下,如何把关大量的稿件内容和质量?如何紧盯新闻网、客户端及时发布消息?如何紧跟疫情发展策划创作融媒体产品?这是她每天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既要严把关,还要发布快新闻,这每一项工作都是责任。”连续多日的连轴转,她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下午去单位都会捎点吃的,一直到凌晨两点结束工作再回家,这样每天就能节省一个口罩。”李叶青说,“疫情之下的日照,从黑夜到黎明的每一刻,我和出版部的小伙伴们都见过。”

疫情影响,日照新闻宣传战线全部进入“战时状态”!在日照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副主任于坤帅的理解中,“战时状态就是24小时待命!”直播日照微信号每天增至七次推送,加班到深夜、凌晨在发布那都是常事。“速速,速速”,这是日照日报微信小编的口头禅。随着疫情发展,海量的信息在不断“刷屏”,微信发布既拼内容更拼速度,选主题、定内容、编稿子、做版式、起标题,再细一点、再快一些,“手机一震动,战斗就打响”,炼就了团队超燃的战斗力。

义无反顾去战斗的还有主流日照抖音号记者张笑梅,最多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发布40多条防控疫情短视频,一个月内涨粉20多万。日照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技术团队,仅用一天时间就开发上线了“日照市民防疫服务手册”,这一创新真正实现了日照实时疫情全掌控。

正是在他们的忘我工作中,日照市新闻全媒体平台频频发力,制作了一系列极具传播力和正能量的作品。其中,日照的三奇“红”透大江南北,聚焦日照三奇公司为保障医用物资开足马力满负荷运转的报道,生动诠释了日照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使其成为全国各大媒体关注报道的对象。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刊播日照市相关报道182条,省主要媒体刊播1360余条,市主要新闻媒体刊播稿件14000余条,区县融媒体中心联动发稿3200余条,抖音、快手总阅读量近32亿次。

“以战斗的姿态应对挑战,用坚实的肩膀扛起责任”,这就是日照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生动写照。疫情还在继续,更多的媒体人依然在坚守、在战斗、在前行,“我们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能够战胜这场困难和挑战。”

新闻推荐

居家健身动起来

本报记者高于婷“虽然出不了门,但在家一样能舞起来!”今年58岁的张秀琴是广场舞爱好者,她每天早晨在家坚持跳一小时广场舞,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