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戏画闲言】 保健食品规范命名,是赢得信任的第一步

新安晚报 2019-11-14 11:16 大字

夏熊飞/文陶小莫/图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官网发布《保健食品命名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明确要求保健食品名称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不得误导、欺骗消费者。(11月13日中新社)

保健食品作为具有一定保健功效的食品,在社会中存在较大需求,特别是对于老年群体而言,往往成了标配。消费者希望通过食用达到保健功效,厂家则通过生产销售赚取利润,本是愿打愿挨、无可厚非之事。

可偏偏有些商家时刻盘算着打擦边球,有意无意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界线,将所生产销售的保健品往药品上“靠”。而常用手法之一就是在命名上大做文章,将预防疾病、治疗功能等放入保健食品的名称之中,让消费者特别是年龄偏大、分辨能力相对较低的老年群体误以为所购买的保健食品是具备相应疗效的药品。

如此“张冠李戴”的瞒天过海做法,一方面让患有相关疾病的消费者不明就里地掏钱购买,平白无故花了冤枉钱;另一方面,更严重的是可能耽误疾病的治疗,错将保健食品当药品进而拒绝前往医院进行治疗,最终导致病情加重的案例可谓不胜枚举。

近年来,保健食品的名声颇为不佳,一定程度上就是源于不少无良厂家、商家打着药品的牌子营销保健食品,在命名上千方百计糊弄消费者。如今,随着《指南》的发布,这种情况有望得到纠正,因为其明确要求保健食品名称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不得误导、欺骗消费者。

保健食品命名的规范化,有助于消除长期阴魂不散萦绕在保健食品周围的“药品”属性,进一步明确保健食品非药品的定位,让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时免受不正当宣传的蛊惑与蒙蔽。

发布保健食品命名指南迈出了治理保健食品行业乱象的重要一步,但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谨防商家的软抵制与变通落实,因为这毕竟牵涉其切身利益,主动割肉的痛苦与难度也能想象。因而在发布《指南》后,还应有严格的落实、检查、处理等措施及时跟上,只有不给变通留空间,保健食品规范命名才没有空子可钻。

其实,规范保健食品的命名,对整个行业而言是重大利好。与其让种种乱象搞臭了保健食品的名声,最终无生意可做,不如熬过这整治规范的阵痛,让行业迎来新生,以“清清白白”的身份、用保健食品的明确定位重新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信赖。长痛不如短痛,在监管越发严格,民众对保健食品乱象日益不满的大环境下,与其继续“挂羊头卖狗肉”把保健食品当药品卖,不若及早“改邪归正”,而改的第一步不妨就从认真执行命名指南开始。

新闻推荐

躲避浓烟的误区

误区一湿毛巾是万金油湿毛巾可以滤掉烟气中的碳粉等颗粒,但是并不能滤掉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火场中用湿毛巾进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