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减负不能“一刀切”
近日,南京市掀起了学校减负运动的新一轮热潮。除了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外,当地教育部门还突击检查学校,查看学生书包里有没有卷子、课外辅导教材、作业本等。此举引发了一些家长的不安,他们担心“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成为活泼灵动、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11月2日《新京报》)
据了解,目前已有超过五成的家长担心学校减负会让孩子成绩变差。南京减负为何引起众多家长的担忧,甚至恐慌?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并非家长不支持学校减负,而是担心“一刀切”式的减负走向极端化,耽误了孩子的学业。
确实,当代学生不愁吃、不愁穿,就愁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题。媒体曾报道过,一位老人在家陪孩子写作业时,因作业题太多太难,当场气晕被送医院救治。减负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单一、繁重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腾出一定时间参与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力求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素质教育是一项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减负,怎样操作,才能有效提升素质教育的总体质量?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为减负而减负,必须通盘考虑,统筹兼顾,有的放矢,精心实施。
话说回来,上述南京市教育系统掀起的“减负热潮”之所以引起众多家长的担忧甚至恐慌,细查原委,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方面,不能否认仍有极少数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他都必须作出让步,所以这些家长不赞成学校减负;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所担心学校的减负工作过于简单化、绝对化、极端化,未免有当“甩手掌柜”的嫌疑。尤其是“不许考试、不许学生书包里有卷子和课外辅导教材、作业本”等方式,值得商榷。毕竟学生的“主业”就是学习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没有扎实的文化积淀,何以成才?学习是快乐的,但也是艰苦的,学生必须通过不间断的作业练习、查缺补漏、考试检验,才能学到过硬的基础知识。如果连必要的、常规的作业、考试和课外拓展阅读也随着“减负”一起被取消,岂不变成“洗澡后连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吗?
因此,笔者认为,真正的减负,不是搞盲目的“一刀切”,而是要减掉那些超出教学大纲、超出学生心智能力范围的繁重课业,这样的减负才抓住关键,才有积极意义。□莫思委
新闻推荐
王太生春暮夏初,挑一担花去卖是件芬芳而风雅的事情。卖花人挑着担子,在街市停停走走,走走停停,所经过的路上,留下淡淡的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