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炒货”上瘾
资料图片(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奉薄酬。)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发布《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简报指出,近期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各义务机构应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
然而记者注意到,从限量鞋款到“盲盒”、动漫手办、汉服……今年以来,不少代表着潮流文化和个性消费的商品渐渐失去了原本的功能性,而是变成被炒作的“社交货币”。然而,这些东西真的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吗?其实不然。采访中,业内专家提醒市民,爱好量力而行,盲目投资不可取。
观察
市场刮起“炒货”风
“所谓‘盲盒’,正如其名,就是买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拆开后才能‘一探究竟’的盒子,盒中大多为成套销售的玩偶手办,对于大部分玩家,拆盒时的未知感,是整个收藏环节中最幸福的时刻。”“95后”大学生郑同学是一名“盲盒”玩家,他告诉记者,玩“盲盒”的惊喜来源于呈现的过程,但是收藏应根据自己经济条件来。
“有些人真的很疯狂,一个月可以花费数千元。”郑同学坦言,不少收藏爱好者会因此“上瘾”。因为一旦有了第一个,就会想要第二、第三个,接着是整套、隐藏版、限量纪念款、设计师联名款等。此外,一些手办爱好者如果抽不到想要的款式还会朝思暮想、焦躁不安,于是彻夜浏览二手市场,希望能找到喜欢的款式。
近年来,随着潮流文化、个性化商品收藏者增多,相应的二手交易也越来越多。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有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有30万人进行了“盲盒”交易。记者发现一些商品交易平台也更加细分化,如有的擅长鉴别真假,有的为消费者提供交易指数。
记者注意到,一些平台通过操纵体量较小的商品市场,如球鞋、动漫手办、汉服等,有意抬高市场价格以获取超额利润。“炒盲盒赚首付”“买到转手就赚了300%”的传说让一些普通消费者也加入了“炒货”大军。
提醒
“套路风险”要当心
据了解,“炒货”市场的火热以至于在各平台都出现了类似于股市一样的二级市场,甚至有的平台还制作了手办、球鞋等指数。更让人惊讶的是还有的平台做出了“K线图”,来吸引职业炒家进场,然后与平台合力哄抬价格,吸引“散户”接手。
面对如此火热的市场,肯定有人不禁要问:甚至之前算不上大众、主流的爱好型市场产品,为何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市场炒作?其实,一旦具有受到消费者欢迎的稀缺性,便必然会招来那些专门利用这种流动性与稀缺性赚钱的“炒家”,存在一定稀缺性的产品,伴随着市场发展壮大,可以说必然会得到投机者的青睐。
然而,与由真金白银、股票期权构成的传统市场不同,这些消费品二级市场上的标的物价值,终究缺乏实打实的保障。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很大程度上,“炒货”的价值都是由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决定的,这意味着——如果此类市场被投机、炒作的心态绑架,以至于炒作者越来越多,纯粹的消费者越来越少,其市场价格便会在“盈利”的预期下不断推高,形成纯粹由观念堆砌出来的泡沫,这种泡沫一旦因为某些预期外的原因破裂,其后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走访中,不少真正热爱潮流与动漫的消费者告诉记者,如今“万物皆可炒”的疯狂不仅抬高了很多商品价格,其中更充满了风险和套路,甚至一些卖家以次充好,甚至用假冒伪劣产品高价卖给对产品并不了解的消费者。
记者 祝贺
新闻推荐
■何勇近日,一则饮酒男子从13楼抛酒瓶被物业罚断电30天的视频引发关注。被断电业主事后报警让民警帮忙求情停止断电,物业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