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信用卡背后的催收江湖
近日,杭州警方通报,对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开展调查。随后,51信用卡方面表示,公司在今年7月底已经终止所有催收外包,未来催收工作将严格合规进行。
反对恶意逃废债
10月21日晚间,杭州市公安局通报称:今年9月以来,杭州警方接上级部门线索传递,结合日常工作发现,“51信用卡”涉及大量各地异常投诉信息。经初步调查发现,“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
10月22日6时,51信用卡CEO孙海涛在发布的博文中说,“这个风波是因为我们管理上的不完善,尤其是对合作公司的培训和监督不够,导致在对借款人联络沟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行为,给个别借款人造成了伤害,为此我们非常抱歉。”
对于催收外包的处理情况,51信用卡方面22日下午向记者透露,“公司在今年7月底已经终止所有催收外包,未来催收工作将严格合规进行。”51信用卡方面也表示,公司将严格合规运营,对所有投资人、借款人,均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反对任何借款人的恶意逃废债。
51信用卡被查,也将催收行业推至风口浪尖。记者联系上一名使用“51信用卡”APP的用户范先生,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被催收”的经历。范先生说,自己有过逾期两天没还信用卡的经历,“当时跟催收人员讲了,晚几天,愿意承担相应利息和手续费,但是被拒绝了。”
范先生回忆,此前每次还款时,都会收到电话,范先生跟客服人员确认好还款的时间为下午3点后,便挂断电话。让他没想到的是,下午1点,电话再次响起。范先生挂断后,收到电话号码属地为全国各地的电话,“持续骚扰你”。“催债人会从你的通讯录里,对你的亲友、朋友进行选择,拨打电话告诉他们,我该还款了”,范先生说,开始使用前,会进行用户认证,“你需要点击授权,他就会读取你的手机通讯录,包括你的定位,如果不授权,就无法使用。”记者联系上3名51信用卡用户,均曾或现在正在使用“51人品贷”产品,且有被催债的遭遇。不过,51信用卡在公告中称信息收集均有合法用户授权。
催收手段多
张勇(化名)在催收这个行当做了10多年,其表示,催收手段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按照银行提供的信息打电话通知,这是合规的。第二种是发信函,类似缴款通知等。但有一些催收公司却又利用了这一点,冒充公检法,利用国家部门的威信给欠款人施压。第三种是上门要债,正规的应该是录音录像,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第四种是法律手段起诉,但时间成本高。张勇表示,因为在实务操作上有一大串的问题,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会采取外包的形式来处理债务,效果最快,成本最低。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关于外包催收,一般逾期30天以内的催收,都是机构自己在做。而超过30天的逾期贷款,一些机构就会选择外包催收。
杨明(化名)曾是一位催收公司的老板,谈及过往,他坦言,涂鸦喷漆(喷上某某某不还钱)、胶枪(堵锁眼)、自制催泪瓦斯等催收手法都用过。“这主要是一场心理战”,杨明告诉记者,“曾经还请欠债人去洗浴中心谈过。我们事先会关照洗浴中心的老板给欠债人更衣箱换锁,他要想出去,就只能请朋友带钱过来帮他还款。”
有被催收经历的王希告诉记者,根据他个人的经历,催收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打电话,客气地跟你说一套他们自己的威胁理论;第二阶段,短信威胁,就是呼死你;第三阶段,正规公司会给你寄律师函,而不正规的公司就开始伪造律师函。”王希透露,现在不少放贷公司会把单子给催收,然后分成特别高,所以催收方往往会不择手段。
王君(化名)离开催收行业六年。“以前要账,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威胁。”王君透露,喷漆、恐吓信等都是较为常用的催收手段。“甚至,24小时追踪也是常用的手段,一直跟着他。”据另一位相关人士介绍,催收行业也有一个底线,即“要钱不要命”。王君亦表示“要账要出命,得不偿失”。上述两位人士均表示,遭遇过被催收的对象报警处理。“不过总体来讲,由于扫黑除恶,今年以来暴力催收的状况已经很少了。”王希称。
暴利生意
佣金可达50%,“不成功不收费”关于分成,一位催收行业曾经的从业者告诉记者,“我们之前是‘百五’‘百十’,即本金的5%、利息的10%归催收所有,现在涨了。”据张勇了解,行业佣金一般是30个点(即催收回来金额的30%),“假设一个员工一个月能催回5万元,10个人催回50万元,银行给30个点佣金,我给员工10个点,综合运营开支10个点,老板还有10个点的利润。”
全民普惠信用管理公司联合创始人罗京称,一般催收有两种,一种是坐席,一个人一个月给8000-10000元不等;一种是佣金制,按回款比例支付佣金,佣金比例从5%-50%不等,难度越大,佣金比例越高。
张勇表示,这个钱不好赚。行业内的一种结佣方式,是以结果为导向,不成功不收费,也因此称催收公司都是“风险代理”。更“狠”的银行会先向催收公司收取一笔保证金,目标达到了正常结算佣金,达不到还要扣除保证金。“想进来做没有两把刷子很难。”张勇称,催收公司业态和盈利模式有瑕疵,导致催收行业乱象不断,外加没有统一的准入门槛等。
一名从事催收行业的员工对记者表示,正规的催收公司在催收过程中,一般比较注意用语,没有暴力催收的情况,但可能也会采取给欠款人的亲戚朋友打电话的方式,告诉他身边所有人他欠款未还,通过这种方式对欠款人进行一些舆论上的压力,让他觉得他的欠钱行为所有人都知道,但暴力性、涉黑的催收,正规公司不敢做。
说法
“合法催收”界定很关键
一场催收风波,折射出放贷机构的催收乱象。催收乱象产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究竟为何?催收的法律、行业底线到底在何处?新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羽给新京报记者表示,“暴力催收的本质,应该是现有的信用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的。并且早期民间借贷的催收方式普遍以施压的方式进行,因为部分无法按时还款的借款人是根本没有还款意愿的,所以通过各种手段的施压来迫使还款人增加还款意愿。”
“正是由于个人可以隐匿财产,才使催收问题长期存在”,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方颂认为,对于债务人特别是老赖,法律不够完善,执行难,仍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彭凯表示,刑法中本身不存在“暴力催收”这一罪名,催收入刑往往也是因为“暴力”引发(包括软暴力),所涉罪名有非法拘禁、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也有因催收人员“转单平账”“买卖信息”引发的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罪名。
彭凯认为,“暴力催收”打击力度必须高强度,但“合法催收”的界定亦显关键。催收机构是服务于整个金融行业的,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存在。既要“堵”,也要“疏”。而在催收之外,征信建设与失信纳入、法诉手段和措施的便利化提升,也是“疏导”的侧面体现。综合新京报、腾讯深网等报道
新闻推荐
虚假宣传骗消费者购买低劣产品,直播数据造假骗商家多给费 严管到来,网红带货的“坑”能否填平?
“枣太小不说,里面的核桃还有受潮的味道,这不坑人嘛!”10月13日,沈阳市民宋宁在刷小红书时看到什锦枣夹核桃的推荐,便花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