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被“标配”

北海晚报 2019-08-30 16:23 大字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活在社会施加的标配里,还得被“更好的自己”奴役。对此,前不久一篇爆文《中国式标配,绑架了多少成年人》一语中的,道出小孩子的标配,是家教、外教和游学;女人的标配,是Lamer、Dior和LV;男人的标配,是年薪百万、车房和手表;老人的标配,是保健品、单反和出国游……很多人费尽心力追求标配,殊不知从一开始,已注定成为追逐赛中的牺牲品。

因为没有自我认同,只能寻求外在的认同。把高配变成标配,未必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长久的满足感,未必有底气、有能力面对生活的任何波折。反之,不给自己设定标配,不给别人预定标配,不羡慕别人的标配,也不嘲讽别人的非标配,才能在这混沌的世界中,保有一分清醒。

这世上哪有什么标配

就算有,也不过是焦虑的源头

有人说,当生活的标配成为奢侈,是社会的问题;把奢侈视为生活的标配,就是自己的问题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7%的受访者追求“标配人生”。何为标配人生?是重点高校毕业、工作体面?还是有车有房、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为了交出符合标准答案的人生答卷,人们一边比照旁人,一边对自己提出一些过分完美的要求。为此努力是件好事,但有的人,在这些条条框框下,害怕做错,害怕嘲笑,害怕失败,最终也未必完成了全部设想。

被标配绑架的受害者

杨绛在《一百岁感言》中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做人实在是够苦。可不嘛,有时面对一样东西,消费得起的人觉得贵,消费不起的人却出手大方。

自讨没趣的相互攀比

经济飞速发展,我们周围的光鲜靓丽实在太多。当你发现同事离职创业拿到了融资,同学家的房子去年拆了迁,为保持队形不落后,就总忍不住想用“更符合身份的标配”来包装自己,直至博取大家的认同,或跳槽到你想去的阵列。执著于此,自然是不痛快的,会让人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但你在乎吗?

行业站稳脚跟的刚需

拿着四五千工资的广告文案、媒体编辑,最擅长用“标配”这样的字眼,教只有两三千收入的人,怎样过三五万的生活。他们会变着法子告诉你:你值得拥有更好的、大家都有了你还没有吗、再不入手会被人瞧不起的……于是,你暗暗发誓一定也要体验一番。可,他们管你是否会遭遇“人前调性,人后‘尿性’”吗?他们只管用高强度的印象管理洗脑你。

互联网的加工和扩大

N年前,广告画面的标配是:男人成功有范、女人贤良淑德、孩子听话乖巧,人人生活兴高采烈。这股劲儿到现在也没败下兴来,只不过变成了社畜喜提兰博基尼、肥宅练出了马甲线、学渣走进了斯坦福……有人说,社会鼓吹成功,鼓吹绝对理性,甚至鼓吹超人。而互联网的好处,就是隔着屏幕,黑的能说成白的,丑的能变成美的,还让人产生一切理所当然的错觉。

当高配不断变成标配,标配也正在成为支配

努力把高配变成标配,是值得我们不断追求的,但你也得考虑到条条大路通罗马,有的人却生在罗马。

如果周围的人都过上了标配生活(至少看起来是),你达不到,会不自觉地焦虑吧?努力生活,为了活成别人眼里标准的幸福模样,是你真正想要的吗?能给予你安全感吗?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韩寒说,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标配无罪,但被标配绑架却是种酷刑。想自由吗?不追随任何人,掌控自己生活的心态,才是你目前最需要拥有的标配啊。

世俗时代下的标配狂欢

我们的日常变成“步调一致”的生活模板

标配,就像一种低级的捆绑营销,一种不容置辩的强势感:养娃标配,要烧钱;社交标配,要精致;中年标配,要焦虑;独立标配,要孤独……这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世俗标准,让人叹息,国产式标配门槛变得越来越高,一些本该是因人而异的触感情绪、生活状态也变得越来越类同化。

不破产,不算正经养娃

“暑假太‘烧钱’!我为孩子花了近9万!掏光了上半年的工资”“我月薪5万,仍无法满足孩子‘烧钱式’的教育”,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有娃一族都要跳出来呻吟几句,痛苦的是父母花了钱,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所以在养娃标配定律中,花钱求心安越来越被人接受,据《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显示,每个儿童平均每年课外班的花费为9211元,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为12.84%。

非精英,不好意思社交

背着的是限量款名牌包,住着的是跃层落地窗房子,周末消遣不是在LOFT艺术中心打卡,就是在帕劳享受潜水体验……当你打开分享美妆的APP,或刷起记录生活的Vlog和朋友圈,到处都是比自己“优秀”十倍甚至百倍的人。他们不仅有钱、有颜、有车、有马甲线,更重要的是还有闲。相比之下,自己成日在漫漫通勤路上尝遍人生甜苦,面对以上能体现人生情趣和生活品质的社交标配,只想说句“打扰了”。

30+焦虑,才算男人

每一个在深夜朋友圈里分享过《山丘》歌曲的中年男人,其背后都是满载的焦虑和心茫然,原地四顾,无人可依。职场中,他们要么策略拼不过高层,体力拼不过00后,要么离退休尚且遥远,职场却已飘摇动荡唯恐被裁员。生活中,迈入30岁,即使你自己不急,也有一大堆公众要替你操心,“中年男只有步入高层月入百万才算成功”“你都这么大了,还没结婚/买车/买房/财务自由吗?”仿佛人至30岁,生活的标配就是无尽的焦虑,也只有这样,才配得到“成功人士准入证书”。

爱应有的模样,羡慕哭

最近《做家务的男人》节目中,袁弘因把家务全包得到围观嘉宾的艳羡,而张歆艺理所当然地表示“难道袁弘这样的老公不是标配吗?”其他人却说:不,这是顶配,甚至是只此一人的配置。当无数对爱情“楷模”,耳鬓厮磨、相爱甚笃,相伴多年仍是深情如旧,让年轻人认为没有这样的“标配”,就是不爱or不够爱。可以说,他们误会了爱情,也误会了“标配”这个词。

你孤独的模样,真独立

如今文青的标配已不是去大理,而是高举“单身主义”的旗帜。据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超过7700万独居成年人。虽然“单身,其实是一个人绝佳的个人升值期”“别人在说甜言蜜语,我在做更自由的事”这种生活状态是不差,但若是把独立标配当作孤独,劝诫大家早日换掉不完美的另一半,宣扬一人食一人住更精致等“独立宣言”,有时显得过犹不及。

标配,大型集体自我迷惑现场

没有“标准定制”的人生,只有“活出万象”的自己

虽说在应对未来不确定性上,“标配人生”的模板无疑是目力所及的有效选择,但按照标配的人生刻度过日子,不能算是失败或愚蠢,却是人为地掏空生活乐趣。滤镜时代下,“标配”不真实,欲壑难填的人心里,“标配”也不稳定,那么,你追捧的标配,到底是什么?

商家营销的可不只有标配

有的标配,不过只是一场虚幻,一场大型集体自我安慰。

一笔小买卖

当标配生活备受人们追捧,由此也衍生出一条产业链。据《每日邮报》报道,“中国人只用花70便士(约合人民币6元)就能在网上订制个人炫富视频,假装成富豪。”只要你愿意,朋友圈定位,满世界旅游;社交账号上,跑车换着开;在豪宅开轰趴,狂欢到天亮。由虚荣心、优越感堆砌出来的标配生活,其实不贵。

一种技术流

如果连面貌都讲究标配,白净的脸颊、立体的五官、胶原蛋白的肌肤成晒照获赞的基础品,那么在滤镜时代下,想要变白、变美,你甚至都不需要花钱。只要滤镜给到位,分分钟拥有婴儿肌、大眼睛、高鼻梁。只要软件选得好,借用各种修图APP,糙老爷们也能变成娇滴滴的小姐姐。所以了,标配脸,虚得很。

一碗毒鸡汤

有多少人推崇标配生活,就有多少人嫌弃它。“不要以为,就你月薪还没上万,全国还有73%的人,工作10年月薪没过万”“不要以为,就你没钱出国玩,全国还有95%的人连护照都没有”……一些有心无力的年轻人,早就学会在毒鸡汤里寻求无所事事的安慰。

一场没有衡定标准的虚幻,不必追

标配,释义“标准的配备”,但世事无常的人生偏偏不爱按标准来。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写道,在人们心里,心想事成也不如曲折离奇来得动人,更不如抵抗诱惑或是为了抗拒激情和怀疑来得引人入胜。如果世间存在“标配”的人生,那么这样的生活不值一过。在外界的“加工”下,生活变成了可翻阅“标准答案”获取人生赢家的竞赛,你所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那点认同感。这样的人生不能算是成功,但也不算是可悲可怜,只是有些无趣罢了。

标配不断升级,最倒霉的还能有谁

经济学家凡勃伦说“人们尽管追求实用,但仍然在尽其所能地矫揉造作,以求增加自己的荣誉。”标配的背后,是人类野心迭代史。从有房有车到有钱有闲,从追求舒适感到追求高阶感,庸人如你我,总以为自己能一次就到位,未曾想到欲望无止境,标配实际上也是无标准。

体面生活的成本越来越高,投入的精力、财力越来越多,最后,标配带来的不是丰满和安逸,相反只剩下贫瘠和肤浅的生活。标配之下,是人心相互争夺、攀比的劣性,这样的人生,注定和焦虑永伴。所以,当下不给自己设置“标配”,也算是稀有的生活能力了。(来源:城邦)

新闻推荐

深圳一居民楼沉降倾斜 未造成伤亡初步研判为建筑桩基础被腐蚀发生破坏所致

深圳罗湖区一居民楼28日发生沉降倾斜,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初步研判为建筑桩基础被腐蚀发生破坏所致。据小区业主介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