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了,牛歌戏 苏石连
早晨,转过弥漫着花香的街角,广告栏贴着的一张牛歌戏海报吸引了我的眼球,一阵惊喜涌上心头——久违了,我所钟爱的牛歌戏。
驻足广告牌下,我久久不愿离开,仿佛重逢老朋友般的喜悦慢慢在心间漾开来。童年时代追逐牛歌戏的一幕幕又展现在眼前……
小时候,一听说有牛歌戏看,村里就像过节一样的热闹,各家各户都提早收工、提前做饭,太阳还高挂在天边,伴随着袅袅的炊烟,各家饭菜的香味便弥漫开来,大人们更是边做晚饭,边催着小孩搬凳到晒场去占位置。小孩们像赶趟似的搬着椅,抬着凳,唱着歌,兴高采烈地往戏场赶。
可以想象,在那个缺吃少穿,文化娱乐匮乏的年代,不要说没有电视可看,电影也是一年难得看到一次,人们是多么渴望娱乐生活。
山村的夜晚来得特别快,太阳刚躲到山那边,夜幕就降临了。特别是冬天,夜来得更早。星星点点的煤油灯光映衬下的夜显得分外寂寥,早早下起的霜,使得田间地头湿漉漉的。迷恋牛哥戏的村民才不会管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着棉袄,披着围巾,拿着火笼,举着火把,顾不得天黑路滑,顾不得寒风扑面,纷纷往戏场赶,大人的谈笑声,小孩的打闹声,远处传来的锣鼓声……把这穷乡僻壤渲染得分外热闹。
晒场上,马灯高挂戏台中间,远远望去,戏台上流光溢彩,红红绿绿的帘幕已经挂起来了,为了避免戏幕被风吹起,用了几块砖头压着帘幕的下边。为了霸占好位置早早搬凳来的小孩,正在搭建起来的戏台中间打闹,还是一脚泥的演员忙着化妆,刚才还是土不拉几的邻家大姐在一通描描画画,梳妆打扮之后,立刻变成袅袅婷婷顾盼生情的小姐,女扮男装的,更是英气勃发,儒雅风流。
台上忙着妆容,台下人头涌动,谈笑声,嬉戏声连成一片。高挂的马灯,把寒冷的冬夜烘烤得暖烘烘的。
咚-咚咚-咚咚咚,一阵紧锣密鼓之后,身穿古装的各种人物纷纷登场。台下,嬉闹的小孩在大人的呵斥下也安静下来了。那时我们也不懂什么生、旦、净、末、丑,只记得戏中称之为老爷、太太、相公、小姐之类。首先踏着鼓点登场的大多是丑角,俗称为杂角,我们叫他白鼻子。除了相公小姐之外,最吸引眼球的就算杂角了。从化妆、唱腔到动作都令人捧腹大笑,只要他一出场,欢呼声,尖叫声便满溢戏场每个角落。正在大家笑得前俯后仰的时候,相公便会迈着轻快优雅的步伐站到舞台中间。小生一般是女扮男装的,有文生和武生之分。文生儒雅俊秀,眉宇间既有男子的俊朗潇洒又夹有女性的妩媚,轻轻地把水袖一甩,真是迷倒台下一众女生。武生就不一样了,大步流星,步伐矫健,虎虎生风,动作干净利落。紧接便是莲步轻移,裙裾飘飘,袅娜娉婷的小姐登台。小姐发髻高挽,头饰璀璨耀眼,那风摆杨柳,翩若惊鸿的样子,宛如仙子下凡。这时,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聚精会神地盯着台上。
剧本多是戏班里的演员写的,戏剧的内容一般都是写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之类,唱词雅俗共赏,乡音俚语不少,有些确实不登大雅之堂,但是特别讲究押韵,也可以说大部分唱词都押韵。真可谓民间自有能人!
牛哥戏最吸引我的是男女主角对唱部分。他们把人生的悲欢离合演绎得入木三分。伤情处,歌声幽怨凄凉,如泣如诉,犹如寒泉呜咽,痛彻心扉,把那相恋而不得的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柔肠寸断,常常引得台下观众也是一片欷歔,泪眼婆娑;欢喜时,歌声清脆甜糯,婉转悠扬,情韵悠悠,犹如春风拂面,百鸟鸣柳;动情时,水袖翻飞,深情凝望,举手投足间尽是浓情蜜意,眼神交接处恰似凝固了一汪春水,柔媚如春日杨柳。唱尽了海誓山盟,至死不渝的爱情。唱词本没有什么新奇独特之处,可经两个人的一番演唱,便充满了情韵,在那一咏三叹之间,牛哥戏的精髓便被表达得淋漓尽致。那种历尽磨难,终得团圆的欢欣,令台下的观众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免不了一番评论。总之随着剧情的层层铺陈,你会身不由己的迷失在剧情中,达到忘我境界。
戏演完,观众也不愿离席,大概还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非要等到演员一再谢幕,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演出结束,红红的火把把蜿蜒的乡间小路点亮了,人们洒下一路的欢声笑语,让这穷乡僻壤的冬夜平添了许多的迷人风采。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之后,大家纷纷离乡背井出去打工,家乡的牛歌戏好久没人演也没人看了。但是,我外出求学期间,总难忘伴随着我成长的牛歌戏。
今晚,现在,久违的牛歌戏又开唱了,我怎能无动于衷呢?带着儿时对牛哥戏的迷恋,我走进了戏场……
新闻推荐
几个朋友聚集一起喝酒聊天,实在是件乐事,可饮酒出事的情况屡见不鲜,很多酒友也知道压酒、劝酒导致饮酒者死亡的是要承担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