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偷窥织女”?不只是想歪了那么简单
□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鸿杰
七夕刚过,刚消费完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就有好事者找他们的事,且看起来事还不小,因为关联到了小学语文教材。在2019年统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课文《牛郎织女》中,被指存在“牛郎偷窥织女洗澡,并偷走衣服借机搭讪”的情节,并被认为“荒唐猥琐,调戏女性”。正赶上七夕佳节效应,一时引发网友热议。
随后,教材的编辑者,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陈先云回应称,“这是叶圣陶先生改编的民间故事”,“不要把很多猥琐的东西转嫁到美好的爱情故事上。”
七夕节本为乞巧节,未必关联爱情,但不妨大众把它变成中国版情人节,这是传统节日与现代需求碰撞的结果。拿牛郎织女的故事说事,也不排除好事者“解构”传统民间故事的一时戏说,总体而言是一部分读者想多了,想偏了,或者上纲上线了。
正如有媒体所指出的,不能用现代思维去填充神话中“留白”的部分,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明明牛郎星和织女星永远无法相见——它们看似是一“河”之隔实则差了16.4光年,但神话里他们还能一年一遇。
但既然“戏说”已经涉及语文教材对小学生的价值引导了,也就不得不认真说说了。需要严肃对待的地方,恰恰是如何从教学的角度引领小学生的价值取向。如何看待“牛郎偷窥织女洗澡”,课文自身可以自证,文中,老牛说:“明天黄昏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是一片树林……那时候会有些仙女在湖里洗澡。她们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如果不是刻意联系,学生不会朝向“偷窥”的方向想。舆论中好事者的担忧是多余的,但既然有人会想偏,联系到“偷窥”,学生也是生活在同样的社会语境中,不怕学生受教材影响,怕的是受这种舆论影响,而课堂上掌握着话语权负责阐释作品的老师,应该进行正确的引领,不只是引领学生如何正确解读课文,也要引领学生如何看待不同的社会观点甚至是舆论乱象。
同时还要看到,近年来对爱迪生救母,夸父追日等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质疑,反映了在这个时代,大众对科学,对常识,对价值观等教育内容的高度关注,值得教材出版者、学校和教师高度重视,更需要鉴别。属于科学常识错误的,积极改正,属于价值观问题的,认真纠偏。如这次“牛郎偷窥织女洗澡”的质疑,引领学生正确解读,甚至批评质疑者胡乱联系的同时,也要思考教材内容特别是古代神话、民间故事这类传统素材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解读困境。
再比如与牛郎织女故事相似的“田螺姑娘”的故事,男主人公也是贫穷但勤劳、善良的人设,都是天上仙女或天帝派仙女来帮助:“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当还去。”民间故事多产生于民间,也多流传民间,自然带有认知和理想愿望的朴素色彩。如何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全国的小学课堂上,让学生理解这种朴素升华出来的美好,进而培养正确的民族文化认知和价值取向,是教育者需要认真去做的事情。
新闻推荐
高温闷棚是解决土传病害中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根结线虫病、土壤板结和酸化等问题的重要措施。高温闷棚后,因连作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