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星”倒逼管理“用心”
■木须虫
7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下发公告,7家5A级旅游景区被处理。随后,乔家大院景区、云台山景区回应称将全力做好整改工作。根据文件通报,面对文旅部的处理决定,祁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虚心接受,全部认领,连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对照国家5A级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的有关标准,立即开展全面整治行动。 (中国新闻网)
景区星级评定制度是推动和促进旅游优质服务的一项制度,景区一旦评上4A和5A,则意味着景区拥有了一块金字招牌,甚至有了出售高价门票的资本。但是,一直以来景区的星级帽子只戴不摘,使得一些地方申报星级景区变成了静态的“一锤子买卖”,取得资质后“高枕无忧”,“重申报、轻维护”,结果是5星级的价格、无星级的服务,为社会所广泛诟病。
从2015年开始,原国家旅游局建立了星级景区动态评价机制,通过对景区服务和旅游管理质量进行监测,对不达标的景区视具体情况给予警告和摘星级帽子处理。
几年来,先后有一大批5A、4A景区被取消等级资格,包括山海关、橘子洲等知名景区。此次乔家大院等7家5A级旅游景区被处理,则是机构改革组建文旅部后的第一批,国家层面持续发力,体现了强力治理景区旅游服务顽疾的决心。
当然,景区“摘星”不是目的,只是管理手段,意在倒逼运营与管理“上心”。景区“安全隐患严重”“环境卫生差”“旅游服务功能严重退化”“管理不规范”、恶意宰客、消费欺诈等问题,在当下景区的不同程度普遍存在,并有着强大的惯性,稍有松动便会反弹。星级景区的动态评价固然是机制的自我完善,不过,星级景区的旅游服务乱象,说到底还是地方旅游监管的严重缺失。
景区“摘星”,从严整肃之下,地方旅游部门乃至政府理应脸红汗颜,痛定思痛,在督促问题景区整改上有更大的力度,以游客为本,加强景区配套建设与管理,创造景区优质服务,提供良好的旅游秩序。
同时,景区“摘星”只是倒逼旅游环境管理的手段,单纯靠运动式的治理来传导压力是远远不够的,自上而下的监管哪怕“铁拳”的力度再大,所起到的只是“隔山打牛”的作用。在旅游管理上,还应进一步丰富旅游市场治理手段,特别完善地方旅游服务动态的监测评价制度、机制,形成稳定的压力传导,调动地方政府和景区优化旅游环境的动力。
在市场发展上,还应引导地方政府改变“唯景区”的观念,顺应旅游消费需求升级的趋势,更注重产业的整体性、长远性,解除“门票经济”的捆绑,自觉推动旅游产业模式的转型,让旅游真正步入靠服务赢得口碑赚来人气的良性循环轨道。
新闻推荐
近日,据界面新闻报道,C罗、梅西等霸屏社交媒体的体育明星不仅内容创造能力惊人,吸金能力同样令人艳羡。以C罗为例,每年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