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七夕习俗知多少?

黄海晨报 2019-08-08 00:33 大字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女儿节等,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七夕节有许多传统习俗,许多习俗也已经不再流行了,然而,这些习俗丰富多彩,也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这种乞巧方式始于汉代,流传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宋元时期还专门设有“乞巧市”。乞巧市,顾名思义是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的七夕节不断发展演变。但唯一不变的是,姑娘们在这一天祈求心灵手巧。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大致始于南北朝之时。南朝《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以小蜘蛛安盒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但又不同于穿针乞巧。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为牛庆生

孩童会在七夕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披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晒书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猜忌,为求自保,他便装疯装病躲在家里。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在家中晒书。魏武帝得知,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司马懿只乖乖遵命回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由此可知当时七夕晒书的风俗有多盛行了。

拜织女

“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举行的仪式,是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等祭品,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向织女星默祷。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就是魁斗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地祭拜他。

妇女洗发

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因此女性在这天洗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此外,还有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草,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瓜果称为“花瓜”。

(据《燕赵晚报》)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新闻推荐

坐看牵牛织女星

□江初昕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被称之为七夕节,传说中是牛郎织女从鹊桥渡银河相会的日子。我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