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不足为道的“一招鲜”

天水晚报 2019-06-25 17:12 大字

□孔繁明

书画创作有没有捷径?有人认为“一招鲜”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专画一样题材,反复写几句文字。有些书画家,他们一辈子所写所画大同小异,单看其少数作品,还能说得过去,如果让他们做次个展,难免就会出现作品面目相似的尴尬。

这种“一招鲜”之所以被一些书画家当成捷径,是由于他们认为这样操作难度不大,把一招半式弄熟练就可以凭此行走江湖了。无论参加哪里的笔会,他们都书写同样的东西。甚至一些功成名就的书画家,也懒得去费精劳神地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为了配合市场运作,他们也大玩“一招鲜”,搞起了流水线作业,不断制造商品行画。为了吹嘘此类没有什么艺术价值的“一招鲜”作品,这些书画家常常喜欢在笔墨效果上大做文章,所谓“笔精墨妙”是常用的说辞,却很少谈起生活体验、时代影响、思想内涵等与艺术创作关系密切的话题。为了进行自我炒作,有些“一招鲜”画家还喜欢结合常画的题材,给自己冠以“牡丹张”“刘葡萄”“李梅花”“猫王”之类的名号。

单就创作题材而言,一个画家确实难以做到画遍世间万物;所谓诸体皆擅,每个字体都能写好的书法家也很少。书画家针对自己的个人擅长和喜好,在创作方面有所专攻,也无可厚非。若是称自己只擅长画一个或者少数几个题材,别的都不是他的菜,那就有固步自封和创作能力不强的嫌疑了。齐白石的虾画得好,徐悲鸿擅长画马,如果有人要称他们为“虾王”和“马王”,这两位大师肯定会不乐意。齐白石不仅所画题材丰富,且诗书画印俱佳;徐悲鸿则受过严格的西方美术训练,其油画、素描也很出色。而那些沾沾自喜于“一招鲜”的书画家,其书画创作的格局不大,艺术成就更不能与创作成绩斐然的书画大师们相提并论了。

书画创作的“一招鲜”之所以不足为道,是因为这样的观念和做法有悖于创作规律,不具备应有的艺术精神。

艺术家毕竟有别于把一样技术或一个产品精益求精地做到极致的技术型工匠,工匠的“一招鲜”是值得肯定的,而艺术创作贵在创新,需要艺术家深入生活,贴近时代,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凝注于笔端,而不是仅仅专注于单一题材的表现,满足于程式化笔墨技巧的展示。郑板桥擅画兰竹,他的题画诗中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样的真情流露。王冕以画梅著称,他在画中写下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是其高尚情操的体现。这两位画家以自己不同寻常的人生体验为创作背景,凭借高超的笔墨技巧,在其看似比较单一的绘画题材中,蕴含了深厚不俗的思想情感。与他们相比,只会在媚俗画作上面题写“竹报平安”“花开富贵”之类字句的“一招鲜”画家们,其艺术精神和人生境界相差太远。至于“厚德载物”“大展宏图”这样的字句,即便被一些书家写了成千上万遍,那又与书法艺术有什么关系呢?

■■■

新闻推荐

女子疑因感情纠纷西外连撞4车 再不出面将承担连带责任

本报讯6月24日早,记者接市民爆料称,达城西外西城名苑附近4辆车被撞。有目击者称,当日凌晨,肇事女司机疑似因感情纠纷,与同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