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改地名扩大化,准确把握政策“红线”
■社论
整治那些“大、洋、怪、重”的地名,既要针对违规乱象该整治则整治,更要相信时间的力量。
关于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讨论仍在继续。今天上午,民政部做出回应。
据新京报报道,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是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的重要举措。各地要准确把握政策,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和原则标准组织实施,防止随意扩大清理整治范围。要重点清理整治社会影响恶劣、各方反映强烈的城镇新建居民区、大型建筑物中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要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充分进行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审慎提出清理整治清单,严格按程序推进实施。要加强宣传,为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从回应来看,民政部的整体基调仍是“审慎”,对目前个别地方在执行中的“变味”做出了提醒,也划出了“红线”:严格依法实施、防止扩大范围、重点针对“新建”、广泛征求意见。此番回应,无疑给个别“清理过头”的城市亮起了缓行的“黄灯”。
其实,要修改一些不规范的地名,民众未必不理解。比如昨天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浙江温州“曼哈顿”改为“曼哈屯”。当地回应其实“中瑞曼哈屯”原本就是2008年审批出的标准名称,卖楼时开发商则对外打出“曼哈顿”的旗号。而这种“登记时卖狗肉,售楼时挂羊头”的做法还不是少数。河北省民政厅的主要整顿对象,也是这种“登记备案时名字合规,到了营销环节就做手脚改名”的商业小区。
这种做法容易产生破窗效应,进而“架空”登记备案程序,导致命名环节的失序。对其清理整顿,并不过分。至于开发商从这种改名中获得了多少额外溢价,要改回原名是否应该给予业主一定补偿,则要看双方的协商,这些是后话了。
但除了这种确有“硬伤”的违规命名之外,一些程序合规而只是有些“不太中听”的是否都要“一刀切”地清理,显然需要再进一步考量。
说到底,这事之所以引发热议,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地名联系着的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家”,是脚下的街道,是眼中的大桥,是记忆中的信件邮戳。
撇开那些调侃和无端揣测,从民众的公共情感来看,无论是地名还是小区名、酒店名,都承载着“一方人和一方水土”的交往历史,记录着某种时代印记,无论自信或自卑、粗鄙或媚俗、浅白或拗口,都是过往的一种真实状态。
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的国民对外来文化逐渐祛魅、对封建特权逐渐脱敏、对“夸张”也能以平常心去看待。到后来,在民众文化素养整体提升、个体自主性生长、国民“文化自信心”愈发坚定的背景下,沿着文化不自信土壤上长出的“洋地名”,只会越来越不受待见。只不过,这是个细水长流、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对地方来说,要矫枉但不必过正,这也是民政部方面喊话“防止随意扩大清理范围”的指向所在。而要整治那些“大、洋、怪、重”的地名,的确既要针对违规乱象该整治则整治,更要相信时间的力量。
相关报道见A07版
新闻推荐
◎危化品储藏的注意事项?一、要有合格的危险化学品仓库危险化学品仓库应采用不导热的耐火材料做屋顶和墙壁的隔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