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接地气”,挂职干部的标配

菏泽日报 2019-06-18 11:30 大字
□何平

近日,有媒体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一些村庄或社区的干部虽然挂着书记、主任的头衔,却与群众接触较少,有些人甚至常年不在村中,靠“遥控”其他村干部或亲戚代为处理村中事务,群众办事找不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却背对基层”,类似现象引发不少人担忧。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既是管理工作的“起点”,也是管理工作的“镜子”,管理的落实要通过基层来展开,管理的成效要通过基层来体现。尤其是当下,从农业补贴到专项扶贫,再到征地拆迁、工程建设,村干部的职责与群众的利益联系更为密切。村干部的工作态度如何,直接影响着农村工作的开展、农民权益的保障。因此,在改革发展大潮中,就需要锻造出一支听党指挥、作风优良、为民服务的基层干部队伍。

古人有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然而,基层个别党员干部在外部压力的驱动下,每天忙得团团转,事务性工作多,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少;考核迎检、做台账、开会占用的时间多,与群众交流的时间少,长此以往感情也就淡了,其结果就是党群、干群关系渐渐疏远。事实上,当前一些基层政府工作中暴露出来了不少问题和矛盾,直接而根本的原因就是相关领导与群众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不接地气。

现如今,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全面铺开,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因地制宜,将乡村振兴这场大戏唱好,这就需要各级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接地气,掌握基层实情,听取群众心声。一方面,要走出办公室,多到群众中去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困,及时掌握基层群众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要多向群众介绍党和政府的工作,多让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难处,制定政策时多征求和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的双向交流多了,彼此才能相互了解、体谅、替对方着想,这样党群、干群关系才会向好,工作才会越干越好。同时,实践和创新的源泉在基层,通过直接向一线群众学习,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最详实的情况和数据。

新闻推荐

全市建筑领域安全整治启动

本报讯(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赵德高见习记者云华长贺)市住建局日前发布关于全市住建系统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安全生产专项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