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艾草的“爱” □赵柒斤

西安晚报 2019-06-09 04:00 大字

端午假期,想起南宋诗人文天祥《端午即事》开头两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支艾”。诗人过端午缘何期望有人送他一支艾蒿?因为古人认为,艾草的特殊芳香可辟邪、驱毒、除瘟,引申义即“保平安”,展现的是“大爱”。

现代人过端午,依然延续“插艾于门楣”的传统风俗,艾草成为全国各地端午节“出镜率”最高的植物之一,正所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现如今艾草“辟邪、除瘟”的功能虽弱化,但确能“驱虫”,保护一家老小夏日少被毒虫叮咬。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仍没忘记艾草的“大爱”。

当然,艾草的“大爱”远不止于此。除《诗经》中提到艾草的药用价值外,其食用历史也同样悠久。东汉的《四民月令》载:“三月可采艾耳”。遇到灾荒之年,老百姓纷纷采艾果腹。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因有“异谋”被流放云南的朱橚,在目睹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的惨状后,他编著的《救荒本草》中便记述了艾草的食用方法:“采叶,渫熟,水涛去苦味,油盐调食。”艾草也是江浙沪地区清明时令小吃“青团”的主要原料。清代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点心单”里便有“青团”制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选取艾草的鲜嫩叶芽,加入碱粉焯水沥干,去除苦涩之味。将处理过的艾叶捣碎取汁,连同糯米粉一起拌匀,再加入各式馅料包成团状,以竹叶铺垫,上笼蒸熟,秀色可餐的青团便可入口了。在古代众生的眼里,艾草不仅是治病的良药、救命的食物和传承民俗的道具,还是文明进步的助推器。因艾草叶片的背面密布白色绒毛,古人发现艾草易燃的特性后,就将它开发成引火的重要材料。晋张华《博物志》卷四“戏术”条谓:“削木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成其影,则得火。”

其实,作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小爱”的故事也十分生动有趣。成语“一日三秋”就与“艾草”有关。出自《诗经·国风·王风》的《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是东周时洛邑地区的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诗。诗中的女子正在辛勤劳作,她采葛为织布,采萧为祭祀,采艾草为治病。然而热恋中的情人无不希望能够朝夕厮守。于是在那位思念女人的男子看来,与女子一日不见,宛若分别了三月、三季,甚至三年那样长久。

与“书圣”父亲王羲之并称书法“二王”的王献之,为拒做驸马,曾用艾草烧残了双腿。《晋书·列传第五十》谓:“献之遇疾,家人为上章,道家法应首过,问其有何得失。对曰:‘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献之前妻,郗昙女也。”让大书法家王献之临终也难以释怀的,就是结发之妻——郗昙的女儿。王献之与郗昙的女儿为什么离婚?离婚后再娶离婚的公主究竟为什么?有多种版本的说法。而流传最广也最有群众基础的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第三女司马道福仰慕王献之,与被流放的丈夫恒济离婚后,执意要嫁帅哥、才子王献之。皇帝老爸被女儿缠得没招,只好派人上门逼迫王献之休妻娶公主。为抗婚,“子敬以艾烧足以违招”。即便如此,司马道福依然想要嫁给他。这段轶事,虽未在可靠的文献中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但新安公主却背上了任性妄为、毁人家庭的骂名。

这则爱情故事中,“子敬以艾烧足以违招”的细节值得玩味。这一记载最早出现在王献之死后几十年,南朝宋明帝刘彧为整治公主们肆意妄为、任性跋扈的坏毛病,授意驸马江敩撰写的“公主婚前必读”教材《让婚书》中,有“子敬炙足以违招”之句。而后世所传的王献之“焚艾自残”,除了艾草易燃,恐怕也与艾草在古代象征思念、寄托相思之情有关。

新闻推荐

从历史证物到精神守望 让红色遗产“红”在当下

新华社记者蒋芳蔡馨逸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文物局将“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主题。近期,一批主题突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