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让我们重拾古风之美
编的是丝线、纸绳 守的是时光
“轻罗小扇扑流萤,我们一起画团扇。”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陈琼和她的姐妹团来说,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现端午节的古风之美,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宋朝的欧阳修这样描绘端午佳节。一直以来,粽子和五彩丝线都是端午节的重要标志。“用丝线缠角粽、画团扇都是我们小时候过端午的记忆,那些流传千年的民俗活动在今天看来仍然生动而美好,如今,重拾这样的活动,姐妹们应该是熟悉的、喜欢的。”陈琼邀来喜欢编织手艺的公益达人王厚玉老师,在6月初的午后,组织了一场五色丝线编织、纸绳编织、画团扇的体验活动。三十多位姐妹们围坐在老龄活动中心的教室里,一起动手编织起来。
“古人用五种颜色的丝线捻制五彩手带,缠在手腕上,寓意驱邪避毒,这个不难,把五彩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姐妹们一经老师的指导就能编;五色丝线缠小巧的角粽也是很多姐妹的绝活,她们互相之间学习缠绕技法,也把健康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缠绕到小小的角粽里。”陈琼说,王老师示范的“五毒动物”编织法让她们大开眼界。在王老师的指尖下,惟妙惟肖的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在一条条纸绳穿插中编织成型。虽然,古法编织耗时费力,却凝聚了手艺人的创意与匠心,独特而温暖,陈琼说,“重拾这些技艺,是份难得的收获,也丰富了端午的内涵。”
“扇”与“善”谐音,扇子寓意“善良”“善行”。借着端午的古意,姐妹团的画扇活动多了一份端庄。姐妹们执笔能力不一,但不妨碍内心对野草闲花、昆虫禽鱼的领悟,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老师的指导下,蘸上颜色,笔尖点点,细细的绢扇面上就留下了一丛桃花;画上三两颗琵琶也入的扇面、拙朴的一条小鱼,两三笔水波,也成画面,不拘形式,有“一花一世界”的意趣就好。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扇子,将之作为最特殊的礼物,送给亲爱的家人,这份端午礼物应该意味深长。
亲手制作一枚精致的香囊
而对于香囊爱好者来说,端午的礼物却是亲手制作一枚精致的香囊。
悬菖蒲、挂艾草、佩香囊……端午的记忆在植物的香气里被打开,传统手作端午香囊的推广者章慧在她的工作室里也迎来了古法配制端午香囊、香包最忙碌的时节。
“传统端午活动中,最具美感、最有保健功效的一项莫过于佩戴香囊。古时候的人们按照中华传统的草药方,将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中草药植物煮成药汤洗浴,用以祛除身体的暑热之邪。为了出行方便,人们会选取一些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将其研磨成粉状,作为香料放置于香囊中,随身佩戴,用以避五毒。”章慧说小小的香囊或系肘后、或藏在衣裳的内里,香气亲近着人的肌肤,把这样一个带着自己体温的芳香饰物送给心上人,是古人的一种浪漫之举。
因为古法制作手工香囊配方工序繁复,渐渐消散在民间,为了找回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章慧从2000年开始,一方面利用在市文化馆手工课堂上传授女红课程来重新唤起人们对这一传统技艺的热情;一方面在课下反复研究古人的中草药配方,调配出适应现代人居家出行佩戴的香囊。“香气香气,最难的是‘气’。”章慧在查阅了大量有关香料的古籍,经过反复试验和对比后,摸索出了几组安全有效的香方,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佩兰等制成药末的香囊,经选料、炮制、碾粉、调制、窨藏、装袋后,能呈现出古人佩戴的端午香囊“香气养神”的精妙。
章慧一直在尝试以形状丰富的造型打破传统单口粽形香囊的样式。经她手设计的香囊、香包形状丰富,富有现代意味。有形状丰满的柿子形香囊,内部空间大,可填充的香料多,寓意事事顺利;有可爱的苹果造型,寓意平平安安;有葫芦造型,寓意福禄双全;猫头鹰造型寓意驱邪避祸;最受欢迎的莲蓬造型香囊,采用刺绣加缝制结合的手法,外形灵巧可爱,寓意多子多福。
让埋头在手工制作中的章慧欣慰的是,近两年,除了手工班的学员们在参与制作手工香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喜欢上了传统文化,章慧走进各类社会、社区公益课堂为他们授课,不少“90后”“00后”也动起手来。“我们希望大家不仅仅在端午节才表达对香囊的喜爱,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慢下来享受生活。”章慧说。
记者王惠 (部分图片由章慧、陈琼提供)
清洁的端午
除了佩香囊、缠五彩丝线,端午节也是一个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卫生节”。五月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
张挂“艾虎” 菖蒲悬门 驱毒除瘟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古时候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有的用艾叶、菖蒲烧水洗澡,并喷洒在房前屋后。艾叶(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艾叶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临床上常用来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五月艾的药效最佳。能祛寒湿的艾叶剪为虎形,或将艾叶贴在虎形彩纸上,做成“艾虎”佩戴或张挂,避邪驱瘴。再把有香味的菖蒲作成剑插在门楣上,“蒲剑”通窍醒脑,驱赶飞虫。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戴的小香包和小木剑了。
旧时端午节还有用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相传可以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上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百兽之王的威风辟邪。
食糯米 粽子节名不虚传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端午节最早流行于南方,南方水多,一直有向水里投放包裹食物祭祀水神的风俗。早期的包裹物并不固定于芦苇叶,有的用植物叶子,如菰叶将有粘性的黍米,包裹成角状,这叫“角黍”,也是最原始的粽子;有的用竹筒装米,称为筒粽。后来还有用箬叶包粽子,至于用芦苇叶包粽子,则相对比较晚,但却成了目前流行。中医认为,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粽子有清热除烦、通利小便、助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初夏食用。吃粽子时最好搭配茶水,可帮助吞咽和消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杜媚通讯员王寿军)近日,港南警方经过摸排,抓获盗窃嫌疑人李某,破获盗窃案15起。然而,盗窃嫌疑人李某如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