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我读《从文自传》 □覃雪娇

右江日报 2019-05-14 09:06 大字

对沈从文先生的最初认识,源自于《边城》——抒情唯美且充满乡土情怀的小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美感和想象。近日闲暇拜读了《从文自传》,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先生的人生,感情越发“泛滥”,也更进一步触动心灵的视觉。

《从文自传》中,先生用轻松别致的手法叙述了他从少年时代步入社会大学的生平经历,如他在1980年所写的附记中提到的,有些读者会觉得内容“别具一格,离奇有趣”,只有少数亲友才能体会“近于出入地狱的沉重和心酸”。

对于先生而言,这本自传不仅是他对人生经历的回忆,更是对自己处于不同时期的审视和反思。为了让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更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尊重实践,在经历了半个世纪后,先生又开始思考这半个世纪之前所写的自传对于读者而言有什么新的意义,于是他同意重新修订和出版。

先生的祖父是个军官,曾任贵州总督,这份荣耀惠及后代,直到他这一代依然有所体现,后因局势的混乱而开始走向没落。尽管如此,当他母亲把最后的房产变卖后还有3000多大洋作为家产。

在《从文自传》里,读者总能看到许多稀奇古怪而又充满乐趣的事情,比如在上学时期,先生热衷逃学,擅长撒谎,甚至赌博;也经常逃课去山上玩耍,或是跑到河里游泳,偷别人家的果,乐此不疲。先生认为“读一本小书的同时也读了一本大书”,他在作品中展现的湘西风土人情与他年少的观察和游历不无关系。同时也间接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学习观: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刻板而有限的,灵活多变的教育更能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由于家道中落,加之在私塾顽皮捣蛋,母亲选择把15岁的沈从文送到军营里。驻防辰州,他从此开启了复杂多样的军旅生涯。军队技术班的训练,老兵们的纯朴,与战友吃喝玩乐等,亲历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对先生而言有苦有乐。清乡过程虽轻描淡写,今天在哪哪杀了几百人,明天在哪哪又杀了几千人,简单直白,没有过多的渲染,但足以看出当时社会动荡下普通老百姓的悲惨生活。越是这样不动声色的叙述,越让人对这个十几岁的少年不得不经历的残酷命运而心疼不已。花一样的年龄,如果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他们应该是在象牙塔里快乐成长,而不是在枪林弹雨中辗转求存。

往后几年,先生随着部队迁徙于湘、川、黔与沅水流域一带,在部队里所做的事情不是杀人就是看别人杀人,那种疯狂和残酷吞噬了人的精神,让人直想逃离。幸运的是,在军队的几年时间里,先生结识了几个读书人,教他认识《辞源》的文秘书,领着他领略宋元哲史、学习进化论的姨父,经历种种,为先生日后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正是因为早年读过文物鉴定书籍,为他晚年编著出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先生在1950年后长达30年的时间没有从事文学工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坛的损失,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却是被公认的艺术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

“五四”运动给先生带来人生的转机,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新思潮像一股和煦的春风鼓舞着先生,看清了世事的丑陋和苍凉后,他毅然走上了从文的道路,于是奔赴北京,报考燕京大学,遗憾的是未被录取,只能选择在北大旁听。尽管后来经胡适引荐在北京大学讲学,但传记的最后一句无不透露了先生的遗憾——“这便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读一本好书就像怀抱美玉,因为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文自传》对读者的启发是多方位的,包括读书观和学习观,以及在逆境中坚强隐忍的生活态度,处处充满生活的哲学。正如著作中写道:“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的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呢?”我们这一代所经历的苦难和挫折,相对于先生所处的时代下艰苦的命运而言,或许根本不值一提,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健康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就会有无限转机和希望。

新闻推荐

你是我的一片天

亲爱的老公:还记得第一次给你写信,那是我们刚订下婚约不久。那时感性的我,用手机文字洋洋洒洒表达了我对我们婚姻美好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