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体温的书 通往心灵的路
说起关于心理的书,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我还好,跟我没关系;第二反应可能是:挺专业的吧,不容易看懂。
但如果是这样写呢——心理咨询师像讲故事一样,把自己多年来接触到的、印象深刻的案例讲给大家,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真人真事,加上一些既专业也实用的参考建议,读起来就要亲切多了吧?
来自山西的知名心理咨询师林何凤老师就写了一本这样的书,书名叫《36℃的心理咨询室》,36℃是接近体温的温度,以此来表达作者对所有在心理方面想要求助的人们的关心。
告诉孩子,失败是什么
每个孩子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但也不会是一无是处。
【背景】
一项调查显示,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不知该如何解决,也不向父母、老师求助,有时会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
研究表明:幼年时期的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深远。如果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减少过度保护,不要刻意去隐瞒或掩盖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让孩子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和困难, 从小锻炼他这方面的能力, 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建议】
生活中,在一点一滴的小事里,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呢?我给他们如下建议——
1.
给孩子面对挫折的机会:给他确定的目标是试一试,而不是成功,孩子就会比较容易接受。
2.
训练孩子和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有多强,很多时候直接取决于父母对待挫折的态度。
3.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努力发现孩子擅长的事情,并给予鼓励,使孩子在某一领域有充分的自信。
4.
告诉孩子失败是什么:和孩子一起分析失败,改变或接纳它。
5.
表扬孩子的努力:表扬孩子做出的努力,而不是赞美他能干或说他聪明。
成绩下滑,竟是武器
很多家庭,都是当孩子学习成绩有问题时才来访。
【案例】
这个家庭,我已经陆续接触两个多月了。他们最初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来访的(我发现很多家庭都是当孩子学习成绩有问题时才来访。可见在当今的社会,成绩已然成为评价一个孩子的唯一指标,这应该是一种悲哀的现象吧)。但是在家庭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却慢慢发现:孩子心中对父母充满了愤怒。我和助手也渐渐感到,孩子是“受害者”。
原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出去创业了,家里日夜相伴的只有母子两个。母亲一心想要证明没有丈夫的帮助自己也可以把孩子带得很好,于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为孩子安排了大量的各种素质教育课程。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还听话,在各种培训班中疲于奔命。到了青春期,孩子积压的各种情绪忽然爆发,他发现学习原来是可以控制父母的最好武器:每当他成绩波动,母亲就紧张万分,远在他乡的父亲也会匆匆赶回来。既然他发现学习成绩不好能有如此功效,当然成绩会一路下滑。
【作者说】
父亲口口声声说自己的辛苦都是为了让母子两个生活得更好,母亲却觉得自己像一个“单亲妈妈”;母亲一再强调安排各种学习班是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却从来没有考虑到一个连眼前的快乐都无法把握的孩童,怎么能理解将来可能有的辉煌?
孩子被父母之爱所困,难以完成自我发展。一个孩子要长大终得脱离父母,创造自己的空间。而在孩子现有的空间里,却只有母亲。可怜他被缺乏了夫妻之爱的妈妈牢牢地用母爱困住,动弹不得。
心理问题,不要感觉羞耻
有时候人们甚至会鄙视患者,认为他们意志力薄弱。
【故事】
一位憔悴不堪的母亲带着她已在某著名大学读研究生二年级的女儿来访。女孩觉得自己患了抑郁症,并且有自杀的倾向。
这个女孩子的成长经历令人唏嘘:她妈妈学历不高,所以一直很自卑。有了孩子之后,她就发誓要给孩子最好的学习环境。无奈这位妈妈对“最好”的理解就是最贵的,所以孩子从三岁起就被送进了所谓的贵族幼儿园,接着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研究生二年级,都是离家住校,寒暑假也经常来往于辅导班和托管中心,和父母的接触很少。
妈妈为了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家庭的绝大多数收入都花在了孩子身上。这一切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她只能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妈妈。一个24岁的大姑娘,没有谈过恋爱,没有知心朋友,不逛街、不化妆,除了学习一无所长,也没有别的兴趣爱好……
我不能说孩子的抑郁症就是父母的教养方式造成的,但是其影响不可忽视。一个人的童年创伤,在社会化过程中,会被一层又一层的防御机制所覆盖,当它无法盖住或者防御机制终于被击穿的时候, 就会表现为心理问题乃至于心理障碍。
【作者说】
对待心理问题、精神问题,人们往往有一种羞耻感。如果家里人得了身体疾病,大家通常很容易给予关爱,但是如果有家人在精神方面出现问题,大家却不是掩着盖着,就是视而不见。
抑郁症的确有自愈的可能,不过比例很小。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建议大家要在情绪低落、压力太大、纠结焦虑等负面情绪袭来的时候,面对现实,积极寻求帮助,及时咨询专业人士。就像我们没法给自己做手术一样,有些心理问题的确是没法通过自我调节疗愈的。
你看了,但你看见了吗?
我们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渴望被关注、被了解?
【故事】
看到一则新闻:湘潭一位31岁的母亲,抱着两个孩子跳楼了。我仔细看了这位母亲长达十几页的遗书,全部的绝望其实都是来自:没有被“看见”。
她是位全职妈妈,辞去了年薪10万的工作,三年里生了两个孩子, 一儿一女。按照遗书中的描述,丈夫全家不仅没有帮她带孩子,而且还认为孩子很好带,因为丈夫的原生家庭中,女人都是自己带孩子的。
这位女士的母亲帮她带孩子,同时一直要求自己的女儿要隐忍、大气,甚至在家暴发生时,也没有站出来支持自己的女儿。她的绝望,来自于自己这个人,以及所有的情绪,都没有被“看见”,所以她绝望了,放弃自己生命的同时,还带走了孩子,在自己人生悲剧的基础上,叠加了一层惨烈。
【作者说】
在孩子来到人世上的最初几年里,没有别人的照顾就活不下去。但那些照顾孩子的人,不一定能够时刻关注到孩子的需求。所以为了生存,孩子发出一系列的信号来赢得抚养人的关注。因此每一个人内在都渴望被理解、被认同,只是手段不同。
可是,如果始终都不被看见,无论如何改变自己也难以获得他人的满意,那么,当大量的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不是向外攻击,表现出极大的杀伤性,就是向内攻击,进而自伤、自残,甚至自杀。比如湘潭的这位母亲,她的妈妈在家暴发生的时候没有支持女儿,也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春燕)“师傅,知道扫黑除恶不?”“知道知道,到处都在宣传”“有线索要向我们检察机关举报啊!平时也多向家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