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夏来蜻蜓飞 乡村记忆
范立才
蜻蜓,我老家也叫丁丁、光光听、点灯儿,无脊椎动物,是肉食性昆虫。蜻蜓知夏。明代著名的神童程敏政有诗曰:“五月京华吹旱尘,江乡风物系情频。满陂绿水连堤草,雨后蜻蜓不避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还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描述。在我的老家,临近麦收的季节,蜻蜓随着夏日的时光,乘着温热的微风飘然而至。
最先到达的是黄蜻蜓,等到开镰割麦子的时候,乐仙蜻蜓、碧伟蜻蜓、长叶异痣蟌……也接踵而至,生怕缺席了隆重的开镰仪式。它们不声不响,平静而友善地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和房前屋后飘游着,流淌着,不事张扬,不打扰庄稼人磨镰修车的专注,只为捕食那肆虐的蚊虫,减轻人们被叮咬的困扰和痛苦。也为繁忙的夏收平添了一道风景,更多的是给我们这些孩子带来了欢乐和奇想。
记忆中,孩童时代,捕蜻蜓是一大乐事。
捕蜻蜓,我们多是用扫院子的大扫帚(竹枝条捆扎的),两手将其高高地举起,两眼专注地搜寻目标,待蜻蜓进入“伏击圈”,突然快捷地将扫帚扑下去。由于蜻蜓眼观八方,动作灵敏,十有七八是扑空的,碰巧了扑着一两只,多数被大扫帚扑得非死即残。有时用铁圈缝上蚊帐布,做一个圆形的网罩,绑到向日葵杆或高粱杆上,挥舞着套扣,收获较扫帚要少,但完好率高。不过,一般家庭的孩子是弄不到那么一块尽管不大的蚊帐布的。
我们把捕捉到的完好无损的蜻蜓用一根缝衣服的细线拴住尾部,放飞,手扯着线跟随着蜻蜓跑啊跳啊,直到累得满头大汗。还有掐一节二十厘米左右的粗麦秸秆,插到蜻蜓的尾巴上放飞比赛。将蜻蜓向上一抛,撒手放出,那蜻蜓屁股被麦秸秆夹得疼痛难忍,再加之惊吓,一获得自由,便夺命般地逃离,猛地蹿出老高老高的,待体力耗尽,即掉落下来。一次,我们三个玩伴商定比赛赢杏核,各自把捕捉的蜻蜓尾巴插上同样的麦秸秆放飞,飞得最高最远的为赢。我和小五的黄蜻蜓飞了有二十多步就落地上了,管柱的碧伟蜻蜓一放,“噌”地一下就蹿上高空,飞出四五十步落在了树上。管柱上来索要杏核,我俩不服输,认为他的蜻蜓和我们的品种不同,比我们的大,尾巴插同样的麦秸秆不公平。为此争吵起来并大打出手,我和小五把管柱打得鼻子出了血,各自一溜烟地跑了。管柱抹着一脸的血,一瘸一拐地挨家告状。晚上,我和小五都没逃脱一顿揍。
那个年代我国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尤其是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高,这对农业特别是麦收季节影响极大。年纪大的庄稼人会从天象和动物的异常来判断天气的好坏,我们家乡就有“蜻蜓飞得高,满地晒得焦;蜻蜓飞得低,出门带蓑衣”的谚语。有一年麦子已经上场了,头天晚上广播匣子预报第二天没有雨。各生产队都在场院上把一堆堆的麦粒摊开晾晒。从秋种、春管到夏收,劳累了大半年的人们,看着这一场黄澄澄的麦粒,心里那个美啊!眼巴巴地盼着早点分到家,过过饱餐一顿白面饽饽的瘾。望着、想着,嘴里就止不住地咽口水。六月的天,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傍晌还是艳阳高照,就在人们吃晌饭的当口,忽然成群结队的蜻蜓铺天盖地地由北往南涌来,上下足足几尺厚一层,伸手就能抓到一两只,太多了,小孩子们反而不敢捕捉了,吓得跑进屋里,扶着门框向外张望。闲逛的狗惊得躲到墙根旮旯蹲坐着看光景;鸡倒是不怕,跳着高儿想啄食,可只能是劳而无功。我小叔是生产小队长,年长有些经验,一看脸就绷紧了:“不好,要下雨。”立马放下饭碗跨门跃出,擂响了那吊挂在树杈上的半截钢轨,“钟”声激荡,青壮年劳力闻声飞奔场院,刚把麦粒堆起苫好,北风卷着乌云黑压压地罩了上来,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瞬间就形成了水流。全村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跑向场院,可是已经晚了。二小队尚未收拢起来的麦粒被冲得一绺一绺的,顺水流淌到水沟里了。队长一屁股蹲坐在满是泥水的场院里放声大哭。这是大半年的耕耘,一年的收成,到了嘴边的白面饽饽,他没法向父老乡亲们交代啊。社员们赶紧跑回家端着盆子拿着笊篱,在水沟里、水流旁一粒一粒地捞呀、捡呀。小脚的奶奶,大脚的婶子们泪水和着雨水流,这一个麦粒,就是庄稼人的一滴汗珠子啊!她们揪心地心疼!
雨后,生产队把抢回来被水泡了的麦粒分给各家,拿回去搁在睡觉的炕上烘烤着,就算是一年的精细口粮了。
我们村西头有一个大水湾,那是孩子们的天然乐园。冬天结一层厚厚的冰,我们在上面擦滑(溜冰)、打懒老婆(陀螺);夏天就成了我们洗澡、凫水(狗扒)、打水仗的“战场”。
那一年盛夏的一天下午,我们几个同学放学回家从水湾边上走,看见有三四只蜻蜓飞近水面,用尾巴点一下水就飞走了,来回往返好多次。大家很好奇,有的说它是在喝水,有的说它是在拉屎。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就问洗衣裳的几位奶奶。她们七嘴八舌地说:“喝水都是用嘴,哪有用腚眼子喝的;蜻蜓又不是鱼鳖虾蟹,怎么能在水里拉屎,它们跟你们一样,是在耍水来。”大家一听觉得很有道理,都挺信服的。
回家写作业,我还在寻思着这件事,感觉蜻蜓不会是单纯在那儿耍水这么简单,肯定是有目的。想得头老大仍没有想出个道道来。我们学校宋老师是师范毕业的大学生,在我们心目中没有他不懂的事情。第二天上学,我们碰上他就问蜻蜓的事,他让我们进教室,说一会儿上课给我们讲。第一节是语文课,讲形容词,记得是填空练习:其中有()的羽毛、()的翅膀。我想到家里养的一只大公鸡和昨天蜻蜓的事,就填写了我家的大公鸡有一身(通红)的羽毛;蜻蜓有两对(透明)的翅膀。宋老师检查了一圈,表扬我和范兴平、刘文高、王沛祝几位同学填的词比较恰当。接着就给我们讲起了蜻蜓。宋老师说,蜻蜓在水面上飞翔,一次一次地用尾尖点水,那是雌蜻蜓在产卵。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在孵化的过程中不会因为拥挤而互相残杀或遭受外敌的侵害,雌蜻蜓会将受精卵尽量多点、均匀地分布开来,直接把卵产入水中或水草上。卵孵化出来的稚虫称“水虿”,水虿生活在水里,要经过11次以上的蜕皮、两三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沿着水草爬出水面,再经过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也就是会飞的蜻蜓。蜻蜓不但大量地捕食蚊子、苍蝇等害虫,还能捕食叶蝉、虻蠓类和小型蝶蛾类等多种农林牧业害虫,它是一种对人类有贡献的益虫,我们要保护它,不要伤害它。接着宋老师话题一转,告诉我们:古人从蜻蜓在水面上飞行时,用尾尖轻轻地那么一触水面的动作,形象地提炼了一句“蜻蜓点水”的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工作、学习和做事肤浅、一掠而过,不深入、不扎实。同学们不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要深入扎实,不要学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捕捉和伤害过蜻蜓了。
新闻推荐
本报5月7日讯4月29日下午,市北大队辖区伊春路集贤二路路口发生一起交通肇事伤人逃逸案,接到报案后,事故科快速出击,通过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