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那年百元也盖房

老年生活报 2019-05-01 08:58 大字

□陈光新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兵6年的我,复员时已成了一名大龄青年。离队前,托战友帮忙,用积攒的津贴费买了一块上海牌全钢防震手表。带着200多元复员费回到家后,花150元,再贴上全家一年的“工业劵”,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父母腾出家里一间老屋,简单粉饰一下,就让我在里面把婚结了。

单独过上小日子以后,开始感到没有厨房很不方便。晴天,还能将就着把煤炉放在门外墙边上烧煮;遇下雨,只有把炉子往唯一的房间里拎。儿子出生以后,就无论如何也凑合不下去了:烧煮时煤烟味很浓、很呛,连大人都吃不消,何况刚出生的粉嫩婴儿。于是,下决心盖一间厨房。

上街道办事处办完审批手续后,就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动工建房。全部“工期”只用了两天,是在建筑公司当瓦工的小舅子带来三个同事,起早带晚一手盖起来的。

所购买的建材,计有:大瓦150片,每片售价1毛2分;芦席8张,每张1元零8分;1樘旧窗子5元,还有1车熟石灰,12元整,总共花去40多元。其余材料,还有3根旧房梁和20根旧椽子,都是亲友们七拼八凑支援的。

至今,我都非常感谢单位里一位已经逝去的赵姓老领导。他体恤下属的疾苦,得知我盖厨房的事以后,就把单位施工中损坏不用的半截砖,派人无偿给送来一车。小舅子他们就用这车半截砖,精心垒砌着“5寸”墙,建起了这间11平米的厨房。

从此以后,我们就有了一间独立的厨房,白天在里面煮饭烧菜,晚上还把两辆自行车存放其中,成了厨房兼“车库”。在我后来脱产三年上电大期间,为了不影响妻儿休息,晚上我就一个人猫在厨房里温习功课,这里又成了我独享的“书房”,非常适用。

整个盖房过程,小舅子和三位朋友都是纯粹帮忙。我们只是在正常吃饭时添加两个菜,最后一顿招待喝了两瓶酒。这样“决算”下来,我们这间厨房的全部 “造价”,大约只有100块钱左右。

1998年,我们的居住地拆迁,在原地按原面积置换新房。我们这间手续齐备的厨房,换得了11平米商品房。

新闻推荐

借用诗词应对课堂小状况□林金花

全国特级教师徐斌说,作为教师,要寻找与自己气质相契合的教学方法。此话带给我启思。我酷爱古诗词,因此不时借由它们,应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