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我所钟情的农场植保事业

老年生活报 2019-05-01 08:58 大字

□王汉云 口述 杨玲 整理

1959年,我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县高中毕业,随部分同学来到新疆,在八一农场(现一○二团)工作。

当时,团生产股股长李迟告诉我:“小王,场部新成立了病虫害预测预报站,已有两位刚从乌鲁木齐八一农学院 (现新疆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希望你也加入。 ”就这样,我成为病虫害预测预报站的一名实习生。

为尽快掌握农业植保知识,农忙时节,我从地里劳动回来就抓紧时间看书;冬闲时节,场里还派我到八一农学院和六师农校参加培训学习。

1965年,我成为八一农场植保参谋。当年2月,我代表团场到自治区民航局签订飞机喷洒农药合同。

5月的一天,八一农场开始进行飞机喷洒农药的工作。为了精准完成对小麦喷洒农药的任务,事前我带领同事将场里5万亩种植小麦的条田位置在规划图上标注清楚,为给飞机驾驶员定位条田位置和方向提供地面参照,我安排几十名群众在各条田两头挥舞彩旗指挥。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在20米高空,我站在驾驶员身后,看着小麦被喷洒上了农药,心情非常激动。

1966年4月,我随团场抽调的100多人来到麦盖提组建三师六场(现四十五团),当时我任六场生产科植保参谋。我和大家一起修渠道,开荒地,第一年小麦就获得丰收。

1966年年底,四十五团分来一批上海知青,还有从兵团农学院分来的接受再教育的老师。为培养一批生产技术骨干,团党委在生产科的大力推荐下,开办了向阳农业大学,免费为大家讲课。当时开设了农学班、植保班和兽医班,我被聘为植保班的授课老师。后来,很多学生都成为团场农业的技术骨干。

除了为向阳农业大学的学生讲课外,平时我还来到各连队,根据土地的土壤和种植条件,为连队干部群众上技术课。

上世纪80年代初,四十五团开始大面积地膜植棉,为了能让棉花高产,我深入田间观察、分析,在棉田里一蹲就是十几个小时。根据病虫害发生的年份和气候,我撰写了《四十五团高产棉田病虫害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措施》等论文。1983年,我被国家民委授予“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1989年,被农业部授予“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

1998年起,退休后的两年时间里,我一直在喀什地区当农艺师,为当地棉花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推荐

【追梦火焰蓝】上海黄浦消防支队:一分钟内出警,打造地铁消防救援专业队

2019年4月28日傍晚17时许,黄浦消防支队嵩山中队突然警铃大作,刚刚围坐在餐桌旁准备吃饭的消防队员们犹如一支支离弦的利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