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微创技术系列报道 吞一个胶囊就能检查胃肠,这是真的吗?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刘明霞
内镜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各项设备也是日趋精密。但对远离口腔和肛门的消化道,比如小肠,直视检查难度仍很大,很难进行早期诊断。
随着胶囊内镜的应用,这种局面逐渐被打破。
一颗胶囊吞下肚 穿上“马甲”揪出病
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颜琼介绍,胶囊内镜检查是一次性检查项目。这项检查就像平日服药一样,用少量的水将一个拇指粗细、约2厘米长的“胶囊”吞下,使其进入消化道进行胃肠道粘膜的观察。
“胶囊内镜”是什么?它实际一是个胶囊形状的集摄像、图象处理、信息通讯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智能微型内窥镜。 受检者将胶囊内镜随水吞下后,会穿上一个“马甲”——图像记录仪。胶囊在体内随胃肠肌肉运动沿消化方向运行,同时在胃肠道内拍摄实时影像资料,最后将捕捉到的图像数字信息传输至“马甲”。最终,“马甲”连接影像工作站,由医生操作查看,可全面观察全消化道的情况,捕捉人体消化系统的病变。
据颜琼介绍,胶囊的电池一般能工作10个小时左右,这期间,除不能进食以外,受检者可以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待检查结束后,需将“马甲”交给医生,导出数据,分析图片,排出的胶囊内镜受检者还可留作纪念。
目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运用胶囊内镜,已经为1000多位病人进行了相关检查。受检者从10多岁的小朋友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年龄范围比较广。
能查什么?突破“盲区”查小肠
消化道的疾病以胃和结肠多见,所以胃镜、结肠镜检查已普及,而小肠病变的检查既多依赖于CT、磁共振等影像检查和小肠镜,CT、磁共振等影像无法直视小肠粘膜情况,而小肠镜检查时间长,检查过程中受检者常有不适感,故检查依从性较差。而胶囊内镜检查具有不插管、无痛苦、高清像素、立体成像、安全便捷、避免交叉感染等优势。
据颜琼介绍,胶囊内镜的适应症主要是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经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无阳性发现者,其他检查提示的小肠影像学异常,以及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小肠肿瘤(良性、恶性)、缺铁性贫血等。
胶囊内镜能突破小肠检查这一盲区,整个过程中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受检者的正常工作。
虽然做胶囊内镜比较简单,让受检者吃下去它就会自动拍照了,但对于医生来说,一个受检者的影像资料往往会有几万幅的照片,需要一帧一帧地认真阅读,工作量非常之大,“这也就是检查结果需要两三天才出来的原因。”
磁控胶囊内镜 检查定位更精准
不过,胶囊内镜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它无法给胃肠道充气,也不知道看到病了多看一会,没病的时候少看一会,只能随着胃肠道的蠕动随波逐流,所以,那些藏在沟沟坎坎内的病变可能看不到,也无法通过胶囊内镜取组织活检,更不能利用胶囊内镜做手术。
好消息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即将引进磁控胶囊内镜。据颜琼介绍,磁控胶囊内镜可以通过体表的磁性控制胶囊运动,能够检查完整的胃部,想看哪里看哪里,它对于胃内病变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高,磁控与电子胃镜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高度吻合,对于电子胃镜检查耐受查的受检者有了一个新的选择——磁控胶囊内镜。
新闻推荐
4月24日,患白血病的大四学生华颖,在ICU通过手机视频连线,完成了学校为她提前举办的毕业典礼。4月26日,她不幸离世。直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