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包裹被快递员私拆了……
关键词:顺丰快递员私拆客户包裹发朋友圈
消费质量报社舆情监测中心利用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单位网站和微博的观察,以及对各大社交网站、论坛的监测,依据事件新闻转载量、微博微信转发和评论数等数据,监测出一周以来关注度较高的消费质量热点事件。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
记者张可
相关搜索
截至4月25日17:00,搜索关键词“顺丰快递员私拆客户包裹发朋友圈”,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58.1万个,找到相关资讯约46.8万篇。新浪微博找到相关结果3445个,话题#顺丰回应快递员私拆包裹#,阅读量超2.8亿,评论超2.2万。微信找到相关文章839章。
舆情回顾
4月22日,有女网友爆料,顺丰一快递员私自打开其包裹,发信息骚扰,还把快递散落床上,佯装是他女朋友的物品。而包裹内物品包括化妆品和内衣等。该快递员称,他之前也用别的客户的东西发过朋友圈,觉得这种行为很正常。
消息一出,迅速占据微博热搜,在引发网友密集讨论的同时,也引发了又一轮对快递行业的思考。
当晚,顺丰集团官微发布消息,对此事道歉,并承诺绝不姑息,已启动调查。23日晚,顺丰再发声明致歉,并称已赔偿客户合理损失,并将当事快递员调离收派岗位,不再从事任何直接面向客户的服务岗位。
舆情背景
2012年5月,圆通公司快递建包员龙某利用职务便利,偷拆客户包裹窃取物品,4个月内窃得各类物品64件,价值3万余元。
2014年10月,消费者在网上花4000元购买了一部手机,快递到货时却是个空包裹。经警方调查,在快递员家中搜出了该手机及配件。
2016年7月,北京消费者通过快递寄出的玩偶等物品,被快递员发朋友圈晒照,致使包裹内物品部分丢失。
2018年5月,北京一快递点的4名快递员利用工作便利,私拆包裹并随意拿走包裹里物品的行为被媒体曝光。
各界声音
《北京日报》贾亮:很多快递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力度,并未跟上快递业务量增长的速度,对快递员业务能力的重视也远高于对其道德法律意识的关注。查看各快递公司的招聘启事不难发现,多数只有福利待遇的描述,少见对被应聘者的硬性要求。入口关把不好,管理培养形同虚设。
《燕赵都市报》史洪举:无论是涉事快递企业还是监管部门均应介入调查,既要追究涉事快递人员的责任,又要深挖是否存在类似管理“黑洞”。当然,有必要采取更加科学的防范措施,如不妨对收揽点实施录像监控,在快递封口封贴具有相应编码或标识的一次性封贴,并通过系统以短信形式告知收件人予以验视,以此倒逼快递企业不再漠视消费者权益,“亵渎”消费者隐私,让消费者不再有隐私被窥视的不安感。
网友声音
@是余不是·鱼:要重新审核快递员的素质问题,绝不姑息。
@爱搭配:以后还是换个收件人名字吧。
舆情分析
面对“快递员私拆包裹”事件,很多人觉得“女客户”有些铤而走险。因为自己的信息“快递员”已经知道。快递单一旦泄露,也就意味着手机、住址、银行卡等诸多敏感信息都会被人打包带走,意味着我们随时可能接到不厌其烦的推销电话和诈骗电话,以及面临“人在家中坐,危险却已走到家门口”的境况。
从近来各类公共维权事件中也能看出来,“按闹分配”虽不是终极目的,但“闹一闹”“晒一晒”总还是有好处的。不过,网络媒体的力量让很多事件的维权得以推进,但也让当事人的个人信息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下。
顺丰在继2018年爆出泄露、贩卖用户隐私之后,再度陷入舆论漩涡。不管事件最后怎么处理,顺丰乃至整个快递行业都需要进行彻底的管理整治。快递在运往网点、在网点转运,以及客户姓名电话等个人信息能否得到有效保护,是整个快递行业需要严肃整改的问题。
私拆包裹本身是一件违法的事情。《邮政法》第三十五条明确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开拆、隐匿、毁弃他人邮件。第八章第七十一条指出,冒领、私自开拆、隐匿、毁弃或者非法检查他人邮件、快件,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同时,国家也专门出台了专门针对快递业的行政法规《快递暂行条例》。法律法规都有,如何落实到位才是关键。要想杜绝快递员私拆顾客包裹事件的再次发生,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其违法成本,才能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郭舒宁)近日,日照市财金股权投资有限公司赴北京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与北京积云教育集团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会谈,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