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风采
昝林森代表:
唤醒沉睡乡村文化资源实现增值效应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许祖华)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说,乡村振兴要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实现增值效应。让文化产业与农业、商业、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旅游,繁荣乡村经济。
作为农业科技专家,昝林森经常深入乡村调研。他建议,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应高度体现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性,体现农村特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乡村文化遗存深度研究和保护,既要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又要体现生态文化价值。
昝林森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更高标准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这就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
“让农村独有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等活动,表演有舞台,展示有馆室,经营有场地,宣传有平台。”昝林森认为,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不仅应把文化理念贯穿到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还要更好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B)(9)
谢资清代表:
应在全社会普及急救知识教育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罗沙 阳建)“近年来,我国猝死人数、意外伤害死亡人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由于急救知识普及率低,发生意外时容易失去‘黄金’抢救时机。”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湖南省委副主委、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谢资清认为,亟待在全社会特别是大中学生群体中加强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
谢资清说,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将急救知识设置为学校甚至幼儿园的课程。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学校尚未开设急救知识课程,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高,急救培训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急救知识和相关技能应该纳入初、高中以及大学新生的入学培训或生命与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外伤处置办法、心肺复苏实施要点以及火灾、水灾、地震的逃生方法等。”谢资清建议,要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针对学生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需求,编写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教案并在全国推广运用。
她同时建议,由各级财政安排应急救护知识推广运用专项经费,在教育培训经费中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确保应急救护培训经费专款专用。(B)(9)
陈百灵委员:
落实老有所养共享美好生活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胡浩 熊争艳)陈百灵委员10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把推进养老事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全国养老服务体系、产业规模、发展环境、服务市场、服务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但中国老龄化发展迅速,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应针对不同养老需求,靶向服务,重点解决好以照护为主的基本养老服务。
陈百灵建议,一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整合家庭照护支持政策,通过适老化改造、上门服务、家庭病床,让居家养老得到专业服务。同时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减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
二是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便利化。发展城乡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或短期照护服务、配餐陪伴、应急救助、文化娱乐等,让社区支撑家庭养老,以低投入解决90%以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三是推进机构养老服务标准化。注重医养结合,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评价标准体系,养老机构向品牌化、专门化发展,满足不同群体特别是高龄、独居、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需求。
四是推进服务队伍职业化。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和业务技能培训,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同时积极探索机器人等智能照护,提升科技支撑养老能力。(B)(9)
田刚委员: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胡浩 黄小希)田刚委员10日代表民盟中央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表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教育、教师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为更好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田刚建议,一是要深化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如加大编制管理改革力度,盘活事业编制总量,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健全教师准入制度,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等。
二是要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包括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调整教龄津贴发放办法和标准,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国家荣誉表彰体系,提升表彰层级,赋予教师职业更多荣誉感等。
三是要建设国家级师范教育基地。应尽快聚力建设一批国家级师范教育基地,加大一流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四是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建议扩大特岗计划的实施规模,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逐步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重点对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加大综合奖补力度,提高中央综合奖补的最高标准,扩大中央综合奖补的覆盖范围。(B)(9)
新闻推荐
“棚户拆迁”、“拆违拆临”都是改善民生环境的重要工程,城市管理、小区治理,也都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辖区居民生活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