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入不等于人才红利 曾 鹏
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地方抛出的引才“政策红包”取得了显著成效。有的城市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上升,有的城市新增大学生比率攀高,在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各地“扩招”式引进人才,反映出对新型人才的求贤若渴。
虽说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但回头看,一些城市脱离实际、偏离需求的引进实践,还是值得反思。有的人才引入结构与城市发展、产业结构并不合拍;有的人才政策顾此失彼,“优惠”外来人才,“冷落”本土人才;有的满足于人才流入数字增长,重引不重用……实践证明,这样的引才对城市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尽如人意。如果人才资源厚了,优势却得不到发挥,那么引得再多也无济于事。
看历史,没有良好的事业平台、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适宜的环境土壤,人才流入后依然会“用脚投票”,选择离开;看今天,能否涵养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营造“亲”“清”的营商环境、宽容优越的创业氛围等方面,也会对人才去留产生重要影响。换句话说,专注引才优惠政策,简单许诺物质条件,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将人才流入转化为人才红利。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当下,只有搭建干事创业的支撑系统,加速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建立高效便捷的投融资支持体系,才能形成对人才的感召力与吸引力。
当然,没有良好的服务环境,人才引来也留不住,留住也用不好。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要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免除人才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善于团结人才、使用人才,营造天朗气清的创新创业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由此而言,提升公共政策的开放度、社会环境的包容度、优质服务的贴心度,才能实现高质量引进人才、高效率用好人才、高水平留住人才,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如果说爱才体现的是一种执政理念,那么如何聚才、留才、用才更考验治理能力。只有为人才搭建施展抱负、大显身手的舞台,让各类人才的智慧活力充分涌流,让识才、爱才、用才、容才的氛围充盈社会,才能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动人才流入转化为人才红利。
据《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知网是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创于1996年。该网站因涵盖外文类、工业类、农业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类和教育类等多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