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强推“包餐制”,置学生权益于何地?
据媒体报道,近日,多名山东师范大学安宁华清中学学生反映称,学校强制实行“包餐制”,不分男生女生,不管吃没吃,每人每月都要缴750元。此外,学校食堂维修期间,还直接把广场当“食堂”,让学生在露天条件下排队就餐。对此,云南昆明安宁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已安排相关科室调查,但落实有一定难度,需一定时间。
此前,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也曾在其他地方上演。事实上,学校食堂与学生关于就餐结算方式的“博弈”,可谓由来已久。尤其在许多学校将食堂外包纯商业化运作之后,类似的冲突更是频频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早就超越了孤立个案的范畴,而指向了某些共性的问题。所谓包餐制,只是美其名曰的说法,其本质就是一种强制消费。不同于一些企事业单位每月固定收取伙食费,这所中学的“包餐制”,并未获得学生们的同意与授权,完全就是强制推行。遭遇反弹,也就在意料之中。
据测算,之前该校学生每月的伙食花费大概在300元到500元不等,而实行“包餐制”后直接定价每月750元,真可谓上涨了不少。从“刷卡制”变为“包餐制”,学生们失去了自主决定是否去食堂就餐的权利,也没有了“单笔消费单次支付”的公平待遇。在这种消费场景下,学生们几乎成了“羔羊”,没有任何抗争的资本,没有任何拒绝的能力。可以想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校食堂在实行“包餐制”后,恐怕轻松就能赚取超额收益。
太多过往案例表明,学校内强推“包餐制”,其实是一种低效、失败的餐饮消费结算方式。首先,其几乎完全抹去了学生本该拥有的消费自主权,这客观上造成了市场倒逼机制的失灵;再者,“包餐制”作为“预付制”的一种,也很容易助长经营者“收了钱不好好办事”的惰性和耍滑行为。从实际情况来说,实施“包餐制”的学校食堂,已经不能简单理解为市场化的“运营商”,其失去了竞争的压力和改善服务的动力,产生饭菜难吃、定价高企等问题,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尽管我们说,学校内部的餐饮消费形态,本来就不适用于那套市场的逻辑,这是由于其相对封闭性所决定的——许许多多的乱象,其根源就在于此——但也应该看到的是,面对同一种现实,不同的学校,也有着迥然不同的态度。有些学校通过收回食堂自营,或引入多家餐饮提供商扩大竞争等方式,尽可能地维护学生的权益;而另一些学校,则通过“封杀”外卖、强推“包餐制”等手段,最大程度地维持食堂经营者的垄断地位,并以此最大程度从学生身上榨取利益。
校园里的“包餐制”,作为一种落后的、计划思维的餐饮消费结算方案,实乃相关决策者滥用支配地位以及内部管理权来使学生“就范”的结果。终究,“包餐制”包不住赤裸裸的算计之心、包不住欲盖弥彰的利益合谋。谁导演了这一切,总该有个交待。□然玉
新闻推荐
作者:周时奋著出版社:贵州教育出版社要读毕加索的画,须先读懂他的一生,先去了解他多面而复杂的一生。“我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