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性盖座“暖房”
◎超凡
偶翻民国老课本儿,发现当时儿童启蒙的教材与现在的教材相比,有巨大的差别。民国儿童入学第一课,是习礼仪,识字开始,先学尊重先生,敬爱同学,学习如何做人。现在的小学课本,先从认识动物入手,教儿童认识动植物,稀奇古怪的动物,确实能“引儿入胜”。细思其中的差别,悟出一些别样滋味:一个从人性教育入手,教儿童如何做人;一个从物性开始,教儿童熟悉兽性。延展开去,悚然惊心。我们经常哀叹,一些人的底线一再失守,各种诈骗法术大行其道,难道不是教育这里出了问题?学童为“人之初”,白纸一张,点墨染黑,着朱成赤,从兽性教育起始,即便有效,岂不“禽兽不如”也?就有了让人后怕的溯影。
我们的社会历代十分重视人性教育,大者忠君爱国、报效乡邦,小者尊老护幼、爱佑一村,老人之老,幼人之幼。这样的教育结果,效果显著: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未曾中断,三次大的足以覆国灭族的外邦入侵——北魏、蒙元、满清,最终大都被中华文明化去“戾气”,去劣存优,融合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成华夏一体。
这种“文明”,或可叫作“人性的光辉”,儒家命之为“士大夫”精神:达则治国、齐家、平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一尘不染,慎独为人。
从个体说,“人性”来源于教育的塑造,师长、教材、传统文明的传承教育;家族、家庭、家长的言传身教;社会、官吏、绅贤的社会教育,这些教育综合起来,就聚沙成塔,塑造起一个个社会人的“人性”,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人性都会出问题,比如大学生马加爵、药家鑫残杀同窗,比如大学博士生利用学到的高科技给同住一室的同窗下毒于无形,比如一些初中女生将同为女生的同学裸体虐待致伤……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很难让人相信是发生在正受教育的青年学生身上。他们的师长是如何培养他的“人性”的呢?他的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人性的呢?那些基本的“人性”跑到哪里去了呢?
冰冻三尺,急之罔融。要“人性”重新熠熠生辉,当从一点一滴的人文关怀入手,从小事起步,从关心每个人开始,把人当作“人”,才会逐渐收效,久久为功。
从“人文关怀”入手,看似空泛,实际生活中处处皆有空间,譬如吃喝拉撒,时时处处皆呼唤关怀。城区的几条大道,魏武、希夷、汤王,纵则长达十数里,除希夷大道中间有一座经常锁门的公厕之外,魏武、汤王两条大道几乎见不到一所公厕,“人有三急”,经常可见路边绿化带中有“不雅排泄”,责之荒唐,彼言委屈:“我怎么办呢,拉在裤子里吗?我是貔貅吗?”责者无对。
散步常去桃花源小区,尤其北区,空间宽敞,车辆不多,适宜漫步。小区里有很好的地下车库,煞风景的是,车库的几处通风口里,都布满了“地雷”:大便盘结,尿渍重重,污纸遍地,不忍卒睹。不用说,大都是外来锻炼之人,一身内急就地解决的产品。这种粗野的行径与高高的楼房、优美的环境形成极大反差,怎么责备都不过分。可是,遍寻偌大的两座小区,竟然没有一处公厕,“不文明者”嘴上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
社会者,生存空间也。那些设计社会的每一个“绘图员”们,用人性的思维“绘画图纸”了吗?举凡那么多的小区,哪一座设有“公厕”这样的人文关怀呢?调查结果令人尴尬,是几乎全军覆没的。后果也就无可避免:各小区花园里,不乏“人中黄白”之物。单一批评市民的不文明,显然解决不了问题,避免不了这些不文明行为发生。
文明需要孵化,我们要为它修建一座“暖房”,这座建筑的名字叫作:时时处处的人文关怀。
不然,人性的底线,还会一步一步地后退。
新闻推荐
童年时的全家合影。儿时年味文/图本报记者祝艺仁春节虽不是彝族的节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的融合,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