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才扬己”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698-757)的诗作,此为“其二”,也是他七言绝句以边塞、宫怨、离别为主的、少有的两首田园题材诗之一。全诗写意轻淡、用意悠长,情物和谐、景趣天然,意兴相兼、沉中见清,基本应合了诗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的品格追求。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诗家夫子王江宁”。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七绝74首占盛唐的绝句的六分之一。有《王昌龄集》留世,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如果说《采莲曲》“其一”“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写的是水乡少女采莲的一段“视频”,那么“其二”就是一张“图画”。“其二”中,“罗裙”,指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色彩的衣料剪裁出来的一样;“芙蓉”,荷花的又名;“乱入”,即“杂入、混入”;“始觉”,表示“才知道”的意思。诗面之意:采莲女的丝裙与荷叶仿佛一色而裁,出水的荷花正朝着她的脸庞开放。如此混杂在荷池之中难以分辩,只有听到歌声方才知道她的存在。通常对此作的赞许,概括为两个“同时”:一是人景同时着墨。一、二句撷取了采莲女的罗裙与荷叶“同绿”、荷花与脸庞“同粉”四个物象的两个元素进行写意,习惯于“红花需要绿叶衬”的写美技法,在这里打破得没有色差,达到了人花难辨、融为一体的意境,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美感。如此力道,似乎只有从诗人反对意与景的分离的理论中找到答案:“若一向言意,诗中不妙及无味。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通亦无味。”二是三官同时互动。第三句明着在承前、暗里在启后,仿佛是在为第四句聚力、扬鞭,收到了响尾之效。明代钟惺在《唐诗归》中说得精准:“从‘乱’字、‘看’字、‘闻’字、‘觉’字,耳、目、心三处参错说出情来,若直作衣服容貌相夸示,则失之远矣。”也是诗人“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关于情景交融的诗性追求的佐证。
《采莲曲》“其二”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季。此时,王昌龄贬任龙标(今湖南怀化黔城)尉,这天独自一人行走在城外的东溪荷池,看见了一群身着民族奇服的女子正在采莲唱歌,其中一位掩映在荷叶丛中的姑娘最显眼、最动人,她便是当地酋长的公主阿朵,于是有了诗情、有画意。全诗是紧贴着采莲女阿朵而写,女为悦己者容、诗为动情人咏。其间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光芒自然夺目——
阿朵的罗裙是美的、皎脸是美的,荷叶与荷花也是美的,但因为采莲,美丽的阿朵“乱入池中看不见”,实在令人惋惜!美,是需要发现的。聪明的阿朵从自然之美和外形之美中主动跳了出来,以歌声来提醒她的、美的存在。明代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评说:“容貌服色与花如一,若不闻歌声,安知中有解语花也?景趣天然,巧绝,慧绝。”
因此,《采莲曲》传递的人性之光,即:才能与美丽一样,时常是处于鱼目混珠的掩盖状态,被挖掘、被发现是一种需要和现实,但露才扬己也是一种可能,只要不炫耀、不夸大并选择合宜、低调的途径无可厚非,也不失为一种技巧。
新闻推荐
【编者按】2019年春节,由“未来事务管理局”举办的科幻春晚再度回归。澎湃新闻也再次和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作,参与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