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挺累 家长还要“加餐”……
女报记者 赵一帆
近日,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计划)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学生平均每周课外学习时间13.8小时,名列全球第一,加上校外辅导和私人家教,每周校外学习时间达17小时左右,远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值7.8小时。
自1955年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的第一条“减负令”至今,国内中小学生的减负之路已经走过了63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的“减负令”也多达上百条。然而,现实情况是,在校减负的同时,离校后,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减反增,即便是这样,家长们的焦虑感也越来越深。
“揪心”不留作业
对于孩子,中国的父母可真是操碎了心,自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在思考如何才能培养出更优秀、更聪明,有更好前途的孩子,从而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在初期,有些家长就会把这种心理寄托在早教班、兴趣班、辅导班上,报得越多,家长们就越安心,因为自家孩子学得多,那就会更优秀。殊不知正是在这些家长的推波助澜下,各种早教机构、兴趣班、培训班不断兴起。作为一家之长,倘若你没给孩子报几个班,你自己都不好意思去和其他家长见面,更是会担心孩子是不是落在别人后边了,输在起跑线了,成了异类了等等。
按照相关规定:小学一至三年级是不准留书面作业的。据从身边家长了解,学校都能遵守这个规定。对于教育部关于学生“减负”的文件,女报读者李靖很支持,但他却心有疑惑:“没有作业加强巩固,课堂上学的知识,孩子能掌握好吗?”
“我认为减负不是不要质量,而是轻负担、高质量。”在李靖看来,现在孩子在学校的负担不是太重,而是太轻了,“一到三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一些必要的练习只能指望课堂上那点时间,有的孩子掌握得快,课下不需要加强,学得慢的孩子就只能依靠课外辅导班了。”
李靖的想法代表了一部分家长的想法,因为怕孩子课堂学习不够扎实,课下没有作业,得不到巩固,只能在这个阶段不停地给孩子报兴趣班、培训班,一个不够报两个,甚至有报三四个的。更恐怖的是,李靖听孩子告诉他,有的家长为孩子一口气报了8个补习班,“一方面是不留书面作业,很多家长心里不踏实;另一方面是一部分家长有钱,有帮助孩子提升的想法,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真是苦了孩子,在最应该玩的年龄,承受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知识,踏上了学习—考试的不归路。”
担心过度用眼
教育部曾在今年7月份发布了国内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其中明确指出: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都长期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4年级学生每日睡眠时间在10小时以上的只占30.7%,而8年级学生每日睡眠时间能达到9小时的数值也降至16.6%,且肥胖比例和视力不良比例都会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而这一数据也得到了来源支撑。据WHO(世界卫生组织)在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世界第一,其中,小学生的近视率达到40%,高中及大学生则升至70%。
被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一直是家长们着力培养孩子气质和情操的首选。2018年暑假,黄中伟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特意为孩子报了兴趣班。他告诉记者,孩子从3岁就开始学钢琴,每天练琴的时间至少一小时,多的时候会花上两小时,“上小学开始,孩子的视力开始下降,听朋友说弹钢琴会伤眼。”
“我女儿3岁才开始学琴,琴行的老师说有点晚,她说3-5周岁是开始学钢琴的黄金期。”黄中伟向记者抱怨说,正因为如此,他才让孩子每天都多练习一会儿。得知孩子近视后,黄中伟咨询医生,得到的答复是:学龄前儿童眼球发育正处于黄金期,孩子的视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过早练琴,同时又不注意保护视力,孩子发生近视的几率比较高。
发现问题后,黄中伟后期通过观察了解到,琴谱的字通常比较小,孩子练琴过程中边看琴谱边看键盘,而且是近距离长时间看,更容易让人视疲劳。过早且长时间的过度练琴,加速了眼球正视化发育,过早消耗光原有的远视,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孩子比较容易出现近视。
孩子在6岁之前,视力是比较脆弱的,因此并不提倡过早地让孩子多用眼,比如学习认字、学乐器看琴谱等,这些都很可能让孩子过早地出现近视。已经在学习钢琴的孩子,除了定期检查视力之外,家长还应注意孩子练琴时背景灯光的调节、将五线谱放大、练琴期间要让眼睛适当休息等。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让不少家长帮孩子早早就报了各种兴趣班。不少家长都会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钢琴和画画更是成为热门。其实,学龄前是眼睛发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过度用眼,对孩子的眼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学钢琴,画画、练字等都可能造成用眼过度。”现在,黄中伟已经牢牢地记住了医生的嘱咐。
烦心升学竞争
说到学习问题,中国家长一般都比孩子更激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布的《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家长表示,孩子学业负担重是因为升学压力大,家长焦虑。
另外,《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近八成学生认为家长最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认为家长最关注自己的道德品质、兴趣爱好的学生仅占两成左右。
张杰是一名六年级小学生的家长,他这样描述自己孩子的学习状态:周一至周五,每天6:10到7:00间起床、洗漱、吃早餐,大约7点半到达学校,下午3点半放学。由于张杰的孩子所在学校开设了“三点半课堂”,他的孩子会在老师的辅导下上自习并完成当天作业,5点半离校。晚饭过后,孩子开始做辅导班布置的语文、数学、英语卷子,之后再练琴。晚上9点半前洗漱睡觉,“孩子主要的课外负担集中在周末。”张杰说,每周六孩子会去语文、数学、外语辅导班上课,周日上午学琴,下午才有时间放松一下,“这些内容,孩子基本能接受,并不觉得累。”他认为,“负担重不重往往因人而异,有的孩子上两三个课外班就叫苦不迭,但有的孩子上四五个课外班也挺开心。”
中国家长在孩子教育上舍得花钱是得到公认的,汇丰《2017年全球教育报告》显示,中国香港、中国内地家庭的教育支出分别约合人民币91万和30万,领跑全球。93%的中国家长曾经给孩子请过私人辅导,远超全球均值(63%),排名全球第一。
报补习班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学生、家长之间的潮流,取决于家长们之间互相攀比的心理,有家长主动告诉女报记者,她选择给孩子报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到周围的孩子都在学,不学孩子就会落后”。针对这一现象,有教育专家认为,正是随着新媒体的发达,信息获取与交互越来越便利,家长们之间“互通有无”更加便利,从而进一步放大了家长这一群体的焦虑状态。
不论是课程类辅导机构,还是兴趣类辅导机构,满足家长帮孩子提高自身学习水平的需求是一个积极的现象。但是,家长们也应该认识到,不能把全部的期望和责任寄托在这些课外的辅导机构上。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新闻推荐
这两天,在朋友圈刷屏的丁香医生文章《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将权健集团带入了舆论漩涡。文章揭露了权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