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种子钟扬》

淮河晨刊 2018-12-18 11:52 大字

上期提要:几个月后,钟扬和复旦大学谈妥后便写了一份辞职报告,把副厅级的职务和可期的大好前程都抛在了身后。

同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师范大学毕业的夫妇俩,文理兼备,分工合作,颇有职业讲究。

钟美鸣、王彩燕工作的黄冈,是活字印刷发明者毕昇、明代医圣李时珍、地质学泰斗李四光的故乡。夫妇俩利用上街、参观游览、回老家等机会,经常给钟扬讲这些历史名人的故事。他们从黄冈所处的荆楚文化,讲到老家湖南邵阳的湖湘精神,从抗日战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故事,讲到《十万个为什么》,还有四大名著、沈从文、托尔斯泰、《静静的顿河》……在由浅入深、娓娓道来的故事中,钟扬迷茫的眼睛,渐渐明亮。

在老家湖南新宁丰田乡,烈日炎炎下,钟美鸣卷起裤脚,拉钟扬下田除草,上山砍柴,让孩子体验稼穑艰难。

夏夜蛙声呱呱。老钟捧着小钟扬的脸:“你听蛙声多恳切,这是乡亲们摆脱贫困的呼唤呀!家乡田不多,也不丰,缺水歉收,何以叫丰田?恰恰反映了他们‘丰田足食’的美好夙愿。孩子,你必须发愤图强,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长大后把这些落后山区建设好。”

做拔尖人才、建设家乡,父亲的期望从小就印在了钟扬的心上。

钟美鸣写了几十年日记,要求儿子也每天写,并有针对性地辅导儿子写景状物、抒情评论。他同时教育孩子,写好方块字,做好方正人,何况钟氏出了钟繇、钟绍京两大书法家。

由此,钟扬每天必须练一版钢笔小楷,一大版毛笔楷书。那时碑帖很少,钟美鸣为了让钟扬练上一版完整的字帖,自己花三个月工夫,硬是把文天祥《正气歌》柳体集字找齐,制成土字帖,自己先临摹过关,再教给孩子。

钟扬开始对科学文化产生极大兴趣。上街时,他老嚷着买娃娃书。有次,看到《十万个为什么》和连环画《雷锋》,母亲王彩燕掏钱买了,钟扬则把刚刚从货架上拿起的最爱吃的烤饼立马退了,还问:“妈妈,扬子乖不乖?”

背着父母,钟扬现学现卖,有模有样地跟小伙伴们讲起故事来。久而久之,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围成一堆。同学们争着要钟扬讲哪吒闹海,讲三打白骨精,讲三国演义,讲战国七雄,更多的是讲革命故事。

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黄冈农村摘棉花。摘着摘着,大家又围着钟扬要听故事了。钟扬拉不下情面:“就讲潘冬子吧!”只见他抑扬顿挫地讲起来,时而手舞足蹈,掏出小木枪,眯着眼指向远处的“胡汉三”。

钟扬的小木枪随意所指,碰巧是一名老师。后来,这位老师一见王彩燕,不停地称赞道:“你儿子真是神啦!”那时,刚刚10岁的钟扬,还在《黄冈日报》发表了《(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喜欢讲故事这个特点,此后伴随了钟扬一生。只不过工作以后,采集种子辛苦,钟扬为了调节气氛、鼓舞干劲,讲故事就变成了讲“段子”——每当动员大家参与一项采集工作,或者开展一项活动的时候,钟扬总是一开始不讲正题,先聊一些开心的话头,讲着讲着,把大家的情绪带了进去,然后不动声色地再把正事儿悄悄引入,美其名曰“润物细无声”。大家听得正乐呵,纷纷欣然接受。

从“尖子班”到“少年班”:

命运打开一扇窗

钟扬的大部分童年时光,是和一本《毛主席语录》联系在一起的。

1966年5月,钟扬两周岁,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黄冈的教育机构也变成了“造反派”和“保守派”争斗的阵地。

钟美鸣心里着急:儿子越来越大,需要知识启蒙,可在这个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的环境里,怎么让孩子学到有用的知识?思前想后,钟美鸣想出个办法:让钟扬背《毛主席语录》。通过背诵,让孩子增长语文知识,学习怎么造句,怎么讲故事。

因此,钟美鸣就给钟扬讲起了《毛主席语录》。他每教一篇,就要钟扬复述默写几次,每天有每天的任务,必须完成。很快,钟扬就把这本书倒背如流。

6岁上小学的时候,校长不相信钟扬能背出《毛主席语录》,就把他叫到办公室当面检查。结果钟扬背得一字不差,让校长刮目相看。

而当这本《毛主席语录》渐渐淡出视野时,知识的春天也随之而来。

1976年10月,“文革”宣告结束。一年之后,中断了10年的大学入学考试重新开启。然而这一年,“文革”前以高录取率闻名的黄冈中学的高考战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只有4个考生考上大学。

当时在黄冈地区教育局负责招生工作的钟美鸣愁眉不展。一路吃苦读书考上华中师范学院的他立誓要恢复黄冈中学昔日的风采。

经过一番调研,钟美鸣找到症结所在:黄冈中学以前是面向全地区各县招收学生,而“文革”开始以后,招生范围被限定在黄冈县城关镇以内,这使得大量的优秀学生没法招进来,优质的教学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钟美鸣随即向上级建议:迅速改变招生办法,恢复黄冈中学向全地区各县招生的老办法,将成绩最好的中学生集中起来,给予优质培养。

建议被采纳了。

1978年秋天的入学季,来自黄冈地区各个县的初中毕业尖子生,几乎都集中在黄冈中学。学校从其中选拔了23个最优秀的学生,组成一个“尖子班”,配备最好的老师重点培养。

14岁的钟扬,就是这个班中的一员。

就是在这个班里,钟扬像一块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的甘露。无论寒假暑假,他都找一个无人的教室,反复做课本上和参考资料上的各种习题,但他不是下死功夫,而是边做题边动脑筋,思路往往别出心裁。

一年之后,又有新的命运降临在“尖子班”孩子们的头上。

根据国家规定,1979年的夏季高考,高中生无论在什么年级,都可以参加。黄冈中学的领导根据湖北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最终决定:每个高中生只能参加一次高考,如果高一学生参加了,第二年就不能再参加。很快,钟扬所在的“尖子班”的23名学生中,有21名选择参加当年高考。

可钟扬一回到家,父亲却当面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你今年不能参加考试,等明年。”一句一句简单的话,犹如当头一棒,把钟扬打得晕头转向。

“为什么?”钟扬实在不服气。

“不要问为什么,就是不行!”钟美鸣态度坚决。

“别人都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

“别人都可以,就是你不可以。”

“……”

多年以后,钟美鸣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才透露心声:“我的儿子在读高中一年级,我向上级提议让一年级的学生参加高考,谁都会想,这里面有什么私心呢?

下期看点:2000年,钟扬辞掉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他面对的,其实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环境资源系的烂摊子。

新闻推荐

赚钱类App是掉馅饼还是挖陷阱

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初,就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我们离不开智能手机,那智能手机是否能给我们带来收益呢?如果现在来回答这个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