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见字如面”到天涯咫尺
曹翔
平生,我第一次接触并且懵懂认知“书信”,还要追溯至40年前父亲曾经为邻居帮做的一桩小小善事。
记得那是一个傍晚时分,我们全家人正围坐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吃晚饭,村邻四奶奶挪移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推门进来。一阵寒暄过后,四奶奶从怀里抖抖索索地掏出一个黄色纸信封,郑重其事地递给我父亲。父亲接过信封,从里面抽出原本叠着的两页纸,而后凑近煤油灯,一字一句地给四奶奶念道:“母亲大人:敬上!见字如面,近来您身体好吧?家中的一切都顺心吧……”其间,手捧着饭碗的我一边十分好奇地聆听父亲究竟在读什么,一边偷窥着四奶奶那既溢满幸福又非常激动的表情。四奶奶走后,我开始向父亲问这问那,刨根问底。而那时正在村里担任民办老师的父亲非但把那封属于四奶奶的家书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饶有兴致、不厌其烦地给我和几个哥哥讲述了有关书信的来历、变迁和意义:从“万水千山,鸿雁传书”到“江头江尾,鱼传尺素”,从“关山迢递,驿寄梅花”到“天南海北,黄耳传书”,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
听完父亲的一席话,我当即对书信肃然起敬,由衷折服书信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宝贵。不仅如此,我还心生一种强烈渴望:将来自己也能够十分流畅地写书信,感情无比充沛地诵读书信,内心溢满幸福地享受书信所带给自己的慰藉、惬意和愉悦。
高考过后,我如愿走进一座古运河穿城而过的小城去读书,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远离父母、远离家乡。为了给二老汇报学业,更为了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故土的牵挂和想念,我开始高频率地写家信,短则一天一封,而最长间隔也绝不会超过一周。其间,我还不间断给我曾经的小学及中学同学写信,朝几家广播电台的专栏节目痴迷投稿。那时,我的课余时间除却用于运动和读书外,其余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写信、读信和寄信上。每当某个课间固定的取信时间来临,一旦看到同学从传达室拎回的大摞信件中确乎没有一封是寄给我的时,我的浑身上下便开始有一种说不出的焦躁和难受,以致连接下来的听课质量都大打折扣。因此,在许多同学的眼里,我活脱脱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另类——“信痴”。
1994年秋,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钟爱创作,我便利用业余时间在方格纸上不停写稿,继而通过绿色的邮筒不断朝各级报刊杂志以及广播电台等邮寄稿件。每每朝邮筒内塞进一个饱含自己心血和汗水的信封时的感觉,真的宛如一个农民亲手耕种下种子,期待来年茂盛萌发一般,那是一种怎样的清爽!
那时,我跟不在身边的亲朋好友以及工作对象交流,你来我往的书信虽然偶尔也有,但多半被电话所替代。单位里的电话机和传真机,大大便利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1996年底,我花费不菲在家中安装了一部座机,尽管那时的电话费高得让人心疼,但我还是毫不吝啬、乐此不疲地主动将我的电话号码一一告诉我的亲友和同事,而随即,逢年过节的问候也自然变成电话拜年或者电话祝福。1997年春天,我拥有了一部汉显的寻呼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开始通过别在腰间的小小显示屏来扩展。在那一前后,比传呼机更加昂贵和更为紧俏的是一种手提电话“大哥大”,一旦谁将其拎在手中,于大庭广众之下旁若无人地嘟囔上几句,都注定会被周遭或多或少的羡慕嫉妒恨的眼光所包围。因为,那时手持“大哥大”的气派果真是身份显贵的十足象征。虽然我从来未敢奢望在那个年代能够拥有一部“大哥大”,此生也确乎没有幸享受过那般傲人的福分,但很快,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通讯手机如雨后春笋般普及,昔日的紧俏货开始飞进寻常人家。1997年的金秋时节,因为工作需要,我拥有了第一部手机,品牌是当时最火的“诺基亚”。此后,手机的更新换代实在让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转眼间,我们的手机信号已经迅速升级到6G,就连捡拾垃圾和沿街乞讨的人们也都早已在使用五彩缤纷的智能手机。因为走进互联网时代,我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多元化、便捷化,从而开辟了新的篇章:从起初使用的QQ,到后来横空出世的陌陌、抖音、快手和微信等,使得联络愈加简单。熟人之间的联系自不消说,就是天南海北的压根陌生的红男绿女,突然之间就可成为无话不谈的哥们抑或闺蜜,更甚颠覆千百年来“媒妁之言”的传统,实现“千里姻缘一线牵”的人间佳话。特别是微信,让我们任谁都可以成为发言人、演员或者观众。文字、图片或者视频随意发个朋友圈,都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情晾晒,让你喜欢的或大或小的圈子共同分享。无论是远隔千山万水,无论是分居天上人间,一旦我们打开语音或者视频,立马可以即时通话,即时相互看着对方的容颜、装扮、一笑一颦,没完没了地谈天说地、说古论今……由此,我们的相思变得不再那么望穿秋水,不再那么柔肠寸断,不再那么哀婉凄凄,不再那么无可奈何,不再那么苦、那么累、那么困难!你我他的交流真正实现跨越时空,实现令人难以置信的“零距离”。
请允许我再赘述一下:对于像我这样的写作爱好者来说,由于写作所借助的工具更加科学先进,通讯更加畅通无阻,我们借助伊妹儿、QQ和微信等传递文稿方式,彻底改变过去纸质写稿、投稿和编辑用稿的费劲、费时和诸多麻烦,我们坐在桌前轻轻敲击键盘即可任意撰写、修改和发送,一切均变得那么轻松,那么快捷,那么高效。
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春风大潮,我们昂首阔步走进一个在过去难以想象的信息爆炸时代。现如今,即便我们走遍太多城市乡村的大街小巷,那曾经无比熟悉、格外亲切的绿色邮筒几乎是难以觅迹,更不消说在古代别无选择、必须依赖的鸿雁、信鸽、双鲤和黄耳了;曾经代表尊贵和显赫身份的“大哥大”也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迅猛发展的多元、绿色联络模式,无疑如给我们安装了“千里眼”、“顺风耳”,我们一旦打开手机或者电脑,即可实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便能实现路远迢迢的瞬间“见面”。从“见字如面”到天涯咫尺,是我们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人间奇迹!
虽然我们难以想象,在未来,我们的通讯方式又将会是什么新生事物,又将是多么的便捷、顺畅,但是,当我们驻足回眸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来通讯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真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都理应为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累累硕果而骄傲,为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大飞跃以及大提升而自豪!
迈进新时代,无论你远在天涯,无论我远在海角,但是,天涯已然变咫尺,时空上的距离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距离,一切都是那么的无间,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温馨,让我们怎能不心花怒放、引吭高歌和由衷点赞!
新闻推荐
11月30日上午,吉林高院对原审被告人金哲宏(又名“金哲红”)故意杀人案作出再审宣判,认定其故意杀人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