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古代那些与“感恩”有关的典故

黄海晨报 2018-11-26 10:02 大字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很阳光的心理,是感激中所萌发的报答之心。我国古代知恩图报、与人为善的故事很多,也成为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导着我们怎样做人,并启迪我们将这一传统美德传给后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温习一下我国古代那些关于“感恩”的典故。

晋文公退避三舍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交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以报楚王。

韩信千金报一饭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靠钓鱼来充饥,但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有忘记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高山流水遇知音

春秋时期,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一次,伯牙来到山中游览,因暴雨滞留,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弹奏一支琴曲,钟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琴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春秋末期晋国刺客豫让的故事。因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投桃报李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就是“投桃报李”最早的出典了。不过,从最初的含义看,是宣扬受人恩惠,当思图报,更要加倍报答。

慈母之恩

唐代孟郊作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对游子来说,最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时刻。此诗描写的是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对慈母深沉的情感。

黄香温席

《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东汉时期的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

他年方九岁时,便知事亲之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他就用扇子对着父亲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加清凉,让父亲可以更舒服地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亲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亲睡起来更暖和。黄香的事迹名播京师,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此外,关于感恩的经典事例还有很多,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再次温习这些文化经典,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常怀感恩之心,热爱当下的生活。(燕赵)

新闻推荐

老家的房子 □吴胜恩

国庆假期的第一天,我在县城接上一位以前经常去我家玩但多年不见的朋友一同回乡下老家玩。当车子沿着弯曲的水泥路向老家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