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查查查” 帖子“转转转” 朋友圈里的“养生知识”靠谱吗?
如今,市民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各种健康知识愈发受到市民的关注。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市民对于自身的健康管理,存在种种误区,一些市民甚至迷信于百度看病、微信养生等,在遇到疾病时,也存在小病就去大医院、看名医的情况。
不看医生网上“查查查”
现在很多健康知识,在网上都可以查询,但很多疾病需要针对具体的临床检查才有意义。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市民,遇到指标不正常,不去正规医院咨询医生,而是上网“查查查”。
近日,家住奥韵康城的林先生,在体检时,发现自己有心动过缓的症状,这可吓坏他了。于是他开始网上到处查心动过缓的资料,越看越怕,导致严重的心理负担。后来,他去了正规医院咨询医生后才知道,他的这个心动过缓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注意休息即可,一般情况下过一段时间就会好转。经历这些后,林先生告诉记者,“网上的资料比较全,既包含一些轻微的原因,还包括一些极端的、严重的原因,结果我们往往盯着严重的后果,反而心理负担加重了。”家住长江长小区的杜先生也有同样体会。“前段时间我体检显示我胆囊有个肿块,这可吓坏我了,看了资料,有说肿瘤的可能,有说可能是结石造成的,一度我心理负担很重。最终,在医院的详细排查下,表示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注意观察,如果一直没有变化,就没有什么问题。”
微信养生知识“转转转”
“这样做如同慢性自杀”、“这样伤膝盖的事,你每天都在做”……许多江城市民的微信群、朋友圈,经常会被这样的内容占据。那么这些内容是否科学呢?其实更多的是危言耸听。
“一开始接触这些内容,往往被标题吸引,很多标题危言耸听,可是点开后往往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家住南瑞小区的冯先生表示,他算是看穿了微信里一些关于养生的知识。他告诉记者,自己曾是这些“养生知识”的狂热“粉丝”,那时候一有空就捧着手机不停地刷屏,而且生活习惯也变了:吃山芋不再去皮……。冯先生最后发现,很多微信养生帖背后是公共账号为了赚人眼球而写的,仔细阅读此类养生帖,不少文章的最后会附上公众账号或是网址一类的信息,并且提醒转发、关注账号和网站。最终的目的还是将粉丝吸引来,参加后续举办的各种销售活动,从而把“粉丝”转为客户。
病情无论大小“跑跑跑”
江城市民关注健康,有时候往往陷入有病就要去大医院、看名医的误区。在采访中,一些市民也坦言,在大城市挂名医号后,最终发现小问题社区医院都能处理。
家住左岸小区的鲁女士,谈到前段时间的一次看病经历,苦笑着告诉记者,“前段时间,我孩子发烧,本来是打算去社区医院看看,可是爷爷奶奶坚持要求去南京看,我们也想着大地方看,总放心点。结果那天排队挂号人满为患,折腾四五个小时后,医生看病3分钟,直接说感冒,开了几个常见的药就解决了”。在采访中,很多市民表示,都希望在自己或家人、朋友患病时有专医、名医问诊。对此,有市民表示,这其实是一种医疗资源的浪费。“常见的,普通的疾病于对口的医生完全有能力‘操刀’的情况下,再去盲目地‘抢’专医、名医,‘挤’大医院、名医院这样的医疗稀缺资源,不仅是不理性的,而且也客观上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顽疾。”市区一家医院的医生如是说。记者 汤荣汛
新闻推荐
近年来,性侵害、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屡屡发生,严重侵害未成年权利,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危害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