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不向手工说再见(13)

大众日报 2018-11-17 10:01 大字

□阿木

那时书画修复师还不像现在这么受重视,当时的他也没法预知,有一天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会让修复师这个职业“火”起来,只是简单地因为“自己喜欢”,所以会争取每一个目力所及的与书画有关的机会。

现在对舒老师来说,书画修复是工作,书画收藏是爱好,书画创作是情感抒发的出口,书画浸染着他的整个生活。

被大众关注虽然是好事,但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一片美好,舒老师担心其中的艰辛被隐没了。学习技艺的过程,不可避免地是极其艰苦枯燥的。一方面想要全心全意把它学好,但很多时候也会抑制不住想要放弃。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里小时候学戏那段,有个受不了苦上吊自杀的小孩,死时嘴里还塞满了平时吃不到的糖葫芦。舒老师说:“我们做传统手艺的人看到那里都会深有感触,极其同情。但技术要达到一定高度,不经过艰苦的磨练是不可能的。”

对于小小年纪磨练手艺的艰苦,舒老师虽然感慨,却又认为“手艺需要童子功,小孩子的确更容易专注、可塑性更强”。在他的理想当中,如果能够打通中专、本科、硕士的鸿沟,将作坊实践和学院教育结合起来,会是培养书画修复人才的完美建构。从十几岁开始学手艺,到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年纪,技艺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比较容易生存下来。而在技艺的基础上,能够继续接受艺术理论和审美素养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书画修复师。

技艺的传承虽是根本,但书画修复是技术、材料和文化修养三位一体的。技术和材料是前提和基础,文化修养是高度。三者携手并进,技艺才能走得长远。

材料对于书画修复非常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手艺没材料只能干着急”。理想状况下,修复书画要找到与原作相同的材料。比如,唐代的纸张和明代的纸张存在极多差别,如果用明代的纸张修复唐代的画就不完美。但唐代的纸张已经成了博物馆里的文物,元代之前的纸都很难找,近现代的纸张还能找到,也越来越少。

现在一般的解决方法是:了解纸张的工艺之后进行仿制。如果是唐代的麻纸,那么需要了解它用的是什么麻?大概纤维多长?年轮多宽?厚度多厚?用的是什么蜡?然后找到相同的母纸做后期加工,做到接近唐代纸张的样子。其他的材料也是类似的方式,找到接近的材料进行加工。

不过,前提是得能找到工艺、质量接近的材料。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纸张太差了。说到“太差了”,舒老师加重了语气,听得出来非常痛心。他提起自己不久前修复吴作人先生的一幅画,才过了几十年,揭裱时背纸的纤维就被带起来了,说明纸的纤维疏松,这就会影响画作的留存。“修复清朝以前的画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舒老师叹气道,“我现在修复字画最担心的就是,补上去的新纸还不如那些残缺的、经历了风风雨雨几百年的纸张经得起时间考验。”

清代时,各地都有造纸作坊。那时一张纸的诞生,经历水深火热,凝聚着造纸工人们大量的艰辛劳动,质量也好。舒老师拿出自己收藏的康熙四十六年的一个书帖说:“这张纸比蝉翼还薄,但它的纤维是整化的、结实的。纤维经过漂洗、晾晒、挤压等工艺后,是紧紧咬合在一起的。”要造出这样的手工纸需要耗费时间和人力,本身就意味着高成本。近几十年以来,造纸行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盲目打价格战,成本高的手工纸无法存活。工业造纸可以提高效率、节省人工,但机器制浆将纤维全部打碎了,做出来的纸缺乏韧度、变脆、易破。纸的寿命减损了,对于书画作品来说是致命的。试想当初陆机的《平复帖》如果是写在一张类似当代机器生产的纸上,不要说经历一千七百年,过不了几十年就不存在了。

新闻推荐

10家客户端自媒体平台被约谈 包括百度腾讯新浪今日头条等,要求坚决清理问题账号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国家网信办16日通报,继12日约谈腾讯微信、新浪微博之后,14日下午又集体约谈10家客户端自媒体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