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以前时兴“三转一响” 如今更注重仪式感

柳州晚报 2018-11-06 11:34 大字

李广生拿出一台三五牌钟表,这个钟表用了37年。这台缝纫机有“41岁”了,至今还在用。这张老照片是上世纪80年代拍的,背景里有缝纫机和黑白电视机。上世纪70年代的上海牌手表。家里的电视、音响、扩音机、功放机都留了有20多年。

记者 范桢

李广生和黄佩兰住在西船大院,两人结婚41年,一直在大院里生活。“我们念旧,这些老物件都不舍得扔。”黄佩兰说,家中的电视看了26年,钟表用了37年,缝纫机用了41年。回想起上世纪70年代,李广生很自豪,称当时最流行的“三转一响”,每一样家里都有。

“三转一响”成拉风嫁妆

“来,看看这台缝纫机,上海牌的,从结婚那年一直留到现在。”黄佩兰拿着一块黄布,脚踩着缝纫机的踏板,手上灵活地操作着。随后,她拿出一张老照片,指着照片背景里的一台缝纫机说,当年,缝纫机是最新潮的家庭“四大件”之一,加上手表、自行车和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响”。

那时的“四大件”,无疑是财富的象征,只有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才能拥有。“他在厂里工作,而且还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黄佩兰打趣地说,那个年代,能骑上自行车就是一种炫耀。当时李广生在西江造船厂工作,工资收入还不错,有存款,而且为人踏实,两人一来二往,就看对了眼。

婚后,李广生花了152元给黄佩兰买了一辆凤凰牌女式自行车,那可是他半年的工资。另外,黄佩兰的哥哥送了她一块100元的上海牌手表,也算是“嫁妆”了。结婚那年,他们还买了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配齐了,倍有面子,羡煞旁人。

“请糖”替代婚宴

不过,上世纪70年代,要买“四大件”,除了有钱,还要凭票。黄佩兰当年是第二糖烟公司书记,公司有采购员,可以帮忙凭票采购。陆陆续续,家里添了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音响等,有些老物件一直用到现在。

说到结婚,李广生和黄佩兰回忆起诸多趣事。“那时领证,要单位开证明,登记那天还闹了个笑话。”李广生回忆,1977年7月6日,他独自带着材料来到驾鹤路的公社,说要登记结婚,工作人员疑惑地问:“怎么结婚就来了一个人?”李广生这才赶忙联系妻子。

直到现在,他们还保存着当年的结婚证,最可惜的,就是那会儿没有结婚照。结婚仪式也很简单,没有婚宴,只有“请糖”。结婚当晚,双方同事来到家里吃喜糖,有的送来锅碗瓢盆,有的打红包,红包一般是三毛钱或者五毛钱。聊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李广生和黄佩兰笑了,感叹道,“虽然以前的生活简单又平淡,但也很幸福。”

时代在变 结婚要有仪式感

李广生说,老一辈人结婚时最兴“三转一响”,如今时代在变,到了“80后”“90后”,嫁妆变了,结婚也更重视仪式感。

“儿子结婚那天,从早到晚都是热热闹闹的,对比我们以前,还真是不一样。”老两口回忆,2009年儿子办婚礼时,婚礼当天租的婚车,一大早去女方家接亲。还专门请了摄影摄像,记录下一整天的过程。到了晚上的婚宴,婚庆公司用鲜花、气球等布场,舞台有大屏幕,专业司仪主持仪式,亲朋好友全部到场祝贺,场面十分大气。

近年来,李广生和黄佩兰参加过很多年轻人的婚礼,每一场婚礼都有不一样的创意。他们说,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仪式感,比如要制造浪漫的求婚、旅行拍婚纱照、婚礼要像童话一样。在择偶时,女方往往会考虑男方是否有房、有车,为以后的生活质量着想。

在二老看来,从结婚仪式的变迁,也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一天天好了,吃穿用一代比一代好,婚礼由简单平淡变成隆重气派。“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两口子的幸福生活都需要彼此努力经营。”他们表示,外在形式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生活的内在,相知相惜相守,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

新闻推荐

心晴总有阳光出

韩景波一位朋友不幸遭遇事故伤了双目,不治而失明。去看望他,那是怎样一种悲哀啊!世界与他变成了漆黑一片,42岁的他一下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