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替心梗高发 远离这些不良生活方式
在大家的潜意识里,猝死这样的事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案例中有不少中青年,他们年富力强,平时看起来似乎挺健康的,为何也会猝死?猝死会有哪些征兆?该如何预防?
所有的心梗都是潜伏已久
“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猝死的定义。突发、迅速、无法预测……猝死的这些特点似乎都在强调“死神”的靠近猝不及防,但其实,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谋已久”。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曾育辉说,猝死是有原因的,可分为内外两方面诱因。这些诱因是长期形成的,所以,说它“蓄谋已久”并非没有根据。
在对大量临床病例的分析中,医生们发现,平时看似健康的中青年人的猝死,跟外因———不良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常见的主要不良生活方式如:
锻炼和睡眠不足:有研究对全国职场人士的调查显示,很多职场人每周锻炼时间甚至少到不足1小时,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锻炼和睡眠不足、体质下降、过度劳累、精神过度紧张这些因素会引起血压升高,血管损伤,加重心脏的负担。
烟酒过度: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抽烟喝酒也是诱发猝死的一个原因,特别是喝酒过度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引起心血管问题;而吸烟已经证实对心血管有明显的损伤。
长期熬夜: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长期熬夜,挤占睡眠时间对身体和精神都是双重损伤,超负荷运转的身体很容易引发心肌梗塞、心脏病发生。“这些外因叠加作用到一定的程度,容易引发猝死。”曾育辉说,不少发生意外的中青年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了解,其实还有未发现的内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先天性心脏病等,但因没做规律体检未能及早发现,其实这些异常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如果有潜在未发现的内因,在外因的作用下,更容易引发猝死。”曾育辉补充说。
有“三高”、心脑血管病或肥胖等基础病的老年人,“内因”十分明确,只要重视治疗、控制好病情,风险反而可能下降。而中青年总觉得自己年富力强,容易忽视潜在的健康问题,加上工作、生活节奏快,种种危险因素与不良习惯悄悄形成叠加效应,更加让人“猝不及防”。
过半心梗两周前有先兆
猝死完全猝不及防没有前兆吗?事实并非如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学科带头人陈晓辉教授提醒,虽然一部分猝死可能先兆不典型,但也有半数以上在发生前两周出现了明确的表现,患者会自觉身体和心理负荷过重,通常会表现为胸闷、胸痛,一过性意识丧失、晕厥;情绪焦虑、失眠;外界诱因导致的不能入睡;生活方式诱因导致的巨大心理压力等。
如果出现这些不适,就应积极进行医疗干预。出现长时间的胸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症状时,应马上就医;抢救及时的话预后还好,但若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心电不稳,可迅速进展到心跳骤停。“大多数猝死在发生前是有迹可循的,只不过这些症状大多隐匿且看似与心脏无关。”曾育辉说,很多人只在出现心绞痛时才引起重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他提醒,很多心脏病发病的症状是一种“窒息感”,甚至是“濒死感”,这种症状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短的只有十几分钟。正因为这些症状很短暂,易被人们所忽视,以为“只是一时不舒服”,结果一旦发病就猝不及防,抢救不及时、不得当,生命稍纵即逝。
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血管和心脏
秋冬交替时,是心梗的高发季节。每年这个时候,心血管疾病的急救人数都排在第一位。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心梗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息规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是最关键的。饮食上要做到低盐、低脂的清淡饮食,多喝水,适度运动,但如果已确诊冠心病,患者不能过度运动,可以适度做一些有氧运动。
加强锻炼身体,适度的运动可以减去多余脂肪,预防血糖、血脂发生紊乱,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要忌烟少酒,因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促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促进钙、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多喝淡绿茶。保持情绪愉快,不要紧张。多运动,促使热量消耗,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发生。
控制三高。预防心梗,高血压患者要坚持服用降压药,控制好血压,糖尿病患者也要控制好血糖。40岁以上的人如果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应尽快到医院检查,确诊有无冠心病。
要避免饱餐、大量饮酒、过劳、突然的寒冷刺激等,要保持正常的睡眠时间,一旦出现胸闷、心悸、颈肩发木发僵、疲劳、肢体活动障碍等表现,要引起高度重视,必要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曾利)为更好应对突发性危险废物燃烧灾害,增强干部职工的环保意识,提高干群应急反应及决策应对能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