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三乡工程”唤醒“沉睡的乡村”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8-11-06 10:54 大字

■本报记者刘刚

去年年初,武汉市在深入调研、总结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实施以 “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为内容的“三乡工程”。 “市民下乡”,就是鼓励和引导市民下乡过田园生活,租赁农村空闲农房和闲置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把城市文明带到农村;“能人回乡”,就是鼓励和引导在外创业有成的能人,返乡创办实业,反哺家乡建设,盘活当地资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企业兴乡”,就是鼓励和引导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到农村投资兴业,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带领农民多方面增收致富,推动农村整村改造发展。

10月24日-26日,本报和《长江日报》、《北京日报》、《贵州日报》、《成都日报》、《沈阳日报》等全国12家党报代表组成的武汉“三乡工程”走访团,实地考察了武汉“三乡工程”的多个典型乡村,亲身感受到“三乡工程”实施一年多来武汉乡村发生的巨变。

小朱湾:

“三乡工程”的发源地

小朱湾坐落于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梁子湖畔,距离武汉市区20公里。这里曾是一个只有32户人家,名不见经传的“空心村”。10月25日,记者走进小朱湾,感觉到这里“乡村风”与“设计感”并存,透着一种让城市人向往的“慢生活”格调。据武汉市农委负责人介绍,小朱湾是“三乡工程”的发源地,是市民下乡的典范。

去年5月,武汉市民叶仙慕名来到了小朱湾,她立即被曲径通幽的村湾环境、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风格古朴的大小院落深深地吸引住了。当获悉武汉市正在推进市民下乡活动,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市民下乡的政策后,叶仙当即拨打了村支部书记的电话。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营方向,她选定了农户陈彩霞家的两栋农房和小院,把两栋房子改建成了咖啡民宿——沐楚客舍,旺季每月经营收入可达6万元。

目前,已经有9家团体组织和市民入驻小朱湾。农房租期一般5-10年,年租金约1万-7万元。通过市民下乡租赁空闲农房,不仅增加了农户财产性收入,还吸引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创业就业,带动村民年均增收8000余元。

杜堂村:

回乡能人让乡村变成景区

在武汉市黄陂区杜堂村,荆楚民居美丽乡村与木兰花乡景区交相辉映,是武汉市“三乡工程”能人回乡的样板。 “木兰花乡”景区自去年3月底对外营业以来,接待观光游客超过20万人次。说起杜堂村的巨变,不能不提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葛天才。

杜堂村原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山村。 2014年,杜堂村引回本村能人武汉万中集团公司董事长葛天才,回村投资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旅游景区。他先后投资3亿元,对该村5个自然湾257户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公司先后流转该村及邻村土地近7000亩,建设木兰花乡景区。

葛天才告诉记者,“三乡工程”实施后,由公司牵头,带领113户村民成立杜堂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评估,村民空闲农房按每平方米1600元的价格入股合作社,公司再投资对房屋进行统一设计、统一装修、统一管理,由合作社招商,市民下乡投资创业,经营农家乐、民宿、文创、商业等。农户按照入股10%保底方式进行分红,上不封顶,以保证村民利益。去年年底,1088位村民共同分享了520万元的红包,户均年分红两万元左右,加上村民打工收入、土地流转收益等,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6.2万元,带领40名贫困户成功脱贫,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上。

花博汇:

企业兴乡建成“网红小镇”

在娇艳的百合、怒放的金菊等几百万株鲜花组成的花海旁,小桥流水,一栋栋法式木屋若童话小屋,哥特式的钟楼准点发出悠扬钟声,这就是武汉市蔡甸大集街天星村的花博汇。

花博汇由武汉阅景汇公司投资兴建,负责人许江多年从事房地产开发,他看好蔡甸区的区位优势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决定在乡村重新创业。

花博汇利用原有村湾、农田、山水资源等优势,坚持农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农用地流转与房屋流转相结合、存量房再利用与创意设计相结合、基本农田保护与美丽乡村相结合,打造集花卉旅游观光、创意农业体验、田园养生度假、亲水休闲游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满足城市人回归田园、乡野度假的需求。

许江告诉记者,目前项目带动周边村落村民就业,主要从事花卉种植、清扫保洁、餐饮服务等,年人均增收4万元以上。

靠山小镇:

大学生农业创客的聚集地

靠山小镇所在的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始名“骑龙镇”,距今已有2000多年。去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邓琪,带着将互联网概念融入远郊农村的初心来到这里,租下一栋农房,创立了“牛汇科技”。

为什么会跑到远离武汉市区的农村创业呢?邓琪说,“小镇虽然在市郊,但交通便利,而且相比城里的高创业成本,这里前5年房租全免,还提供5000元的装修补贴。加上没有竞争对手,公司虽然创立时间不长,通过在网上代销当地农产品,每月纯利润也可达两三万元。 ”

靠山小镇以盘活利用农村空闲农屋支援为核心,助推“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同时小镇综合运用了政策、资金、服务等多种手段,为大学生和返乡人士创业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并将现有的空闲农屋,用于“市民下乡”租给下乡企业。小镇目前已经引进20余家农业4.0、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众创空间企业入驻。通过引进这些新型企业,全村已有20户农户签约租房协议,户均增收6000元。

(图片由通讯员谭远壁提供)

新闻推荐

求学路上的“份子钱”随不随?量力而行情谊当先

近日,一条“大学份子钱随不随”的微博登上热搜。有同学表示,关系没那么好,随份子是负担;有同学认为,大学生还处于花费父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