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建社已九年 至今无社员

莱芜日报 2018-11-05 01:54 大字

□本报记者 李玉亮

看着漫山遍野的柿子树和挂满枝头的柿子,莱城区将山红柿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永却忧心不已———

10月20日上午,莱城区牛泉镇刘省庄村村民刘永的加工厂里挂满了正在晾晒的柿子,一些工人正忙着加工、包装。“今年的柿子质量不大好,价格上不去,现在平均每斤6毛多钱。”刘永告诉记者。

以前,柿子、山楂和花椒是牛泉镇的三大特色农产品。“在2005年前后,我一年能收购20多万斤,多的时候能收30多万斤。”刘永说。为了更好地发展柿子产业,他联合了4户作为发起人,于2009年成立了将山红柿子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便对本村及周边村的柿子树统一管理、科学种植、提高质量。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村民对入社根本不感兴趣,尽管合作社成立九年了,至今没有吸纳一名社员。相比其他产业合作社的红红火火,村民为何不愿加入柿子种植合作社?在刘省庄村主任刘瑞华看来,村民不加入合作社是表象,实质上是不愿种植柿子,因为“收益太低了”。“就拿今年的行情来说,一天摘几百斤,卖个几十块钱,远不如打工挣钱多、来钱快,年轻人谁也不愿摘。再加上柿子树大都在半山腰,爬梯子采摘比较危险,近几年出了好几次事故。”67岁的村民刘志水说。他家里种植了50多棵柿子树,都是由他管理采摘,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感到力不从心,“这些树早晚得废了”。由于缺乏管理,短短几年工夫,该村的柿子树由顶峰时的5000多棵,锐减到3000棵左右。

但刘永不这么看,他认为,柿子价格低是由于缺乏管理,导致产品质量低。“今年东北的几个客商过来一看,发现柿子质量根本达不到标准,就走了。”刘永说,“只要加入合作社统一管理,提高了质量,柿子完全可以卖到每斤一元多钱,甚至两元钱。”

更为棘手的问题是,由于长期缺乏管理,柿子树都“疯长”到了10多米高。“要想提高产量和质量,必须通过剪枝‘矮化’到四五米才行。”刘永介绍说,整个过程需要剪枝三次,每次两年。“在收益相对很低的情况下,年轻人对此就更没有兴趣了。”在不少村干部看来,这个问题似乎无解:年轻人不愿种,老年人又种不了,再加上柿子的特殊性和市场因素,搞深加工不是朝夕之功。

看来,刘永的合作社还要“空壳”一段时间。

新闻推荐

三江口何其有幸

一不知从何时起,家乡达川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突入我的神经末梢,抵达善于想象的大脑,在那里掀起一场骚动。三江口,这个“鸡鸣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