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写作被批“逻辑差、不会写” 高校陆续开设写作课程
这段时间,钱江晚报新少年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三周时间收到了几千份来自全国中小学生的投稿,初评委老师经常面临取舍难题:这么多不错的作文,只能每周选三个周冠军,好难选。但钱报记者最近在采访中却发现,和小学、初高中学生们写作激情相比,大学生们显然差得不是一点点。
经历过12年语文教育,被高考作文历练过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写作能力却被大学教授们嫌弃——“逻辑思维能力差”,“完全不会写学术论文”,“连摘要都写不好”,“规范语言不会用,全是网络口语”……
为了改变这个现象,前不久,清华大学开起了《写作与沟通课》,作为本科生必修课程。10月29日,浙江农林大学《大学写作》课程在东湖校区学1508智慧教室正式开讲,该校2018级求真实验班成为首批学习该课程的班级。
通过高考历练的大学生
为什么写作能力这么差
近年来,大学生写作表达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的状况,已经引起不少高校的关注。
“我们进行了调研,复旦、清华等高校的教授们一致认为理工科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比较弱。”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大学写作》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彭庭松告诉记者,“学生在进大学之前没有接受过相关的训练,写论文的时候是茫然的,很多学生连摘要都写不好。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面对大学阶段需要的学术写作的时候,缺乏逻辑思维,写的论文往往没有条理。并且也缺少批判性思维,质疑观点的能力比较弱。”
通过高考作文历练的大学生,为什么写作能力还是差呢?
彭庭松分析,主要是三个原因。首先,“中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并没有针对学术写作。即便是高考作文,也是有很多套路的,且命题作文的写作方法和学术论文也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大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令人堪忧,“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孩子习惯在网络上沟通,自然就会将网络语言渗透到写作中,常常会出现口语化表达,学生对于规范语言的运用能力下降。”
第三个原因是,网络的阅读方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平时都是选择性阅读,只挑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看,这在做学术研究的时候,容易遇难不上,看到难的文章就退缩、绕开。”
很多世界顶尖名校都把“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大学期间应养成的极为重要素质,哈佛、普林斯顿、剑桥等世界名校都开设了体系完整的写作课,哈佛大学将写作课列为全校唯一的通识必修课,“我们希望通过该课程,提高学生学术性表达的技能与艺术,进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浙江农林大学副校长沈月琴说。
大学写作课到底上些什么
针对热点话题提炼观点
彭庭松透露,在《大学写作》课程中,浙江农林大学中文系的3位老师会用学术热点和社会热点话题作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帮助学生提炼有价值的观点,写成文章。“学生完成初稿以后,老师还会和他们面对面交流、修改,完成二稿、三稿。每个学期要完成三篇这样的文章。”
在这个课程中,将从说与写、听与写、读与写三方面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说与写,是训练学生完成口语和书面语的转化,训练他们讲话稿的撰写等能力;听与写,是让大家熟悉和听有关的文体,比如如何听报告;读和写,侧重的是阅读素材和写作之间的转换。对大学生来说,阅读是最主要的获取素材的途径,如何在阅读中抓取重点信息,如何总结阅读感受都是需要训练的。”
上完第一节《大学写作》后,浙江农林大学求真实验班的朱宇璇同学透露,《大学写作》课的上课模式和其他课程很不一样,老师更侧重启发。同样一个案例可以通过很多的路径去思考和解释,不仅启迪我们如何提升写作能力,更有助于我们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应义斌表示,在本科生中开设写作课的目的是要通过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来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水平,培养支撑学生全面成长、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从根本上来讲,开设大学写作课或许只是现阶段一次探索性的有益尝试。真正树立起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则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值得所有致力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同仁们不断地聆听、思考与笃行。”
目前,浙江农林大学《大学写作》课程,安排4个学分64个学时,分《大学写作I》和《大学写作II》,在第一、二两个学期完成。今年首先在2018级“求真实验班”75名学生中试点开设,逐步覆盖至全校本科生。
(原题为:《大学生写作能力频频被吐槽,浙江农林大因此组了写作教学团队》)
新闻推荐
中国每年的出生缺陷儿数量高达80万-120万人,大约每30秒钟就会诞生一个缺陷儿。实际上,每一个孕妇都很关注自己腹中胎儿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