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家长微信群的正确读法 □王清铭

半岛都市报 2018-09-24 04:24 大字

■话题

群言时代,喜忧同在□程应峰

互联网时代,家长微信群已经成为老师课外工作的重要阵地。不过,本是方便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渠道,现却成为不少老师的隐形负担:“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北京一初中班主任最近得了“手机恐惧症”:“有时候发一条学校通知,家长就轰炸式回复。一会儿一条,微信一直蹦。”如何还手机清净?广州一中学班主任和其他班主任一起商议出一份群规,其中明确要求:“群内不得发任何与班级和孩子无关的信息,如广告、投票、红包等。”此外,群规还专门规定,班主任发送消息后,如无特殊注明收到回复,则不必回复。

有网友认为,家长微信群就像一个微观江湖,江湖中的“刀光剑影”每日可见,折射出家长们与日俱增的教育焦虑,原本起沟通交流作用的平台变了味。

有网友认为,班主任作为班级群的群主,制定一些清晰明了的规则和要求,比如禁止转发各种垃圾信息,不要盲目跟帖,不用都回复等,这是一种正常的交流要求,应该让家长微信群回归其本质。

关于家长微信群的正确打开方式,您怎么看?

刘鸿亚

微信本来只有一种读法,但总有一些人当歪嘴和尚,念歪了“经”,结果跑偏、变味,甚至异化了。教师诉苦:“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家长也吐槽:“自从进了家长群,有的只是无止境的心累和焦虑。”

微信被念成“威信”。炫富、炫权、炫孩子、炫成绩等,还有人在微信群里炫“严书记”威胁老师;大量奉承拍马屁的口水,廉价的点赞表情,无谓的“盖楼”等,又让家长们不得不把“微信”念成“违心”。有些称赞可能是真诚的,但更多的是言不由衷。即使不“违心”,信息时代的信息超载也让家长微信群不堪重负,家长话痨式的过度沟通让老师不胜其烦,轻重不分的微信刷屏让家长不堪其扰。

有一种江湖,叫“家长微信群”,处于江湖中的教师和家长,有“驾一叶之扁舟”的孤单,却无“凌万顷之茫然”的愉悦,反而有一种被淹没的感觉。家长群本来只是一泓清泉,却混同成刀光剑影的江湖,失去了共徘徊的天光云影。

微信群的本意就是“微信”。“微”,就是小;信,就是信息。微信群只是微小的信息平台而已,建立家长群的初衷是搭建家校沟通平台。重提“微信”定义,就是要正本清源,让家长群有“源头活水”。

不久前,网上疯传家长群的“潜规则”:“老师的通知是必选项,家长的讨论是可选项,向老师献殷勤是备选项,可一旦关系到自己的娃,所有的不满和无奈都要放下,这一切,都成了必选项。”家长群信息膨胀,主要原因是家长的教育焦虑。但过于频繁、泛滥的信息往来,根本无法缓解这种焦虑,反倒变成家校双方的“不能承受之重”。很多教师和家长也看到了这种弊端,但很少能“对症下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时化繁为简很简单,就是定出规矩——“群规”,再遵照执行,即可“药到病除”。群规一出,就有网友欢呼:家长群有了群规,“戏精”家长们就可以停止表演了!

广东一所中学的班主任,大概也是不堪被微信群“绑架”,想让家长群回归本义,一起商议定出一份群规,这些规定应该是行之有效的,对家长群删繁就简,给教师和家长“减负”,创造积极和谐的氛围都很有意义。

这些班主任把微信念成了“维新”。其实更早之前,就有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咸与维新”了。2017年11月,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发布《静安区中小学班级微信群建设公约》,今年秋季,辽宁某幼儿园开学前发九条家长群群规,家长纷纷点赞。这些举措,其实就是为微信“正名”,让微信回归本来的读法。从小的方面说,为微信瘦身,为教师和家长减负;从大的方面说,这是让学校回归本位,让家长回归理性。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为家长微信群正名,就是找回微信的正确读法,微信群里的家长也可停止“违心”的表演了。

别让微信群成了“萎信群”□耿银平

本期周刊文章将发送至半岛客户端“快读”频道。扫一扫,更多精彩极速浏览。

“再小的个体,也是品牌”,这“再小的个体”,指的就是微信。借助于这种微小的链接,微信架起了沟通人心、联络感情的网络桥梁。如果说当下的人们存在一种心灵的自闭,微信的出现以及微信群的出现,则为这种单调乏味注入了活力。

班级群也好、社会群也好,如果微信好友们和社员们,不能很好地遵守交流规则,比如随意粘贴和转发一些广告、彩票类信息,甚至在群主发布的信息后面,频繁跟帖,盲目刷屏,这种“有点乱的信息”,就把大家捆绑在了信息的泡沫中。显然,这时候的微信群,已经不是微小的“微”了,而成了萎靡不振的“萎”。所以,班主任作为班级群的群主,制定一些清晰明了的规则和要求,比如禁止转发各种垃圾信息,不要盲目跟帖,不用都回复等,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交流要求。这样的要求多了,严谨自律的精神气息也就多了,微信群萎靡不振的状态,就能得到有效改善。

有人认为,这样做“管得有点宽了”。其实,对于班主任和群主而言,这样的做法一点都不过分。微信群作为互联网的构成部分,本身就是社会的延伸和拓展。有所不同的是,有了微信群,我们把交流的场所,由大街小巷搬迁到了微信社区,虽然场所有所改变,但社会人应有的属性:公共性、公民责任,一点都没有减少。因此,班主任制定规则,不让在群内发各种不良信息的要求,和单位领导、社区管理者,强化对单位员工和居民的公共管理一样,都是一种公共责任的延伸。班主任们制定各种微信群规则,本身也是一种公共责任的体现。

在国家越来越强化虚拟空间管理的大背景下,在群主要对微信群负责到底的今天,班主任对班级群,制定一些管理措施,甚至是各种严格的管理措施,符合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每一个爱生活、有公共意识的人,都应该大力支持。一种规则,只要符合社会大趋势,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公共需要,符合互联网管理法规的需要,当然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每个班主任和微信群管理者,都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让微信群摆脱萎靡不振的精神气象,拥有更多清明和公正。

毋庸置疑,班主任有心设立家长微信群,就互动而言,老师和家长彼此之间了解学生在校内校外的学习生活状况,其交流沟通直截了当,方便快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一些烦恼和忧虑也会随之而来。有些家长在群里刷屏讨好老师,有些家长在群里有心无心炫耀自己孩子的成绩,有些家长在群里竞秀各类亲子情景照片,还有一些发布广告、搞集赞、投票、做微商销售等,甚至有些家长因孩子之间的小矛盾而争吵……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时候,家长微信群已然失去了沟通交流的功能,有用的信息被一波一波的刷屏无端淹没,俨然就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干扰源了。

不光是家长之间有争吵,家长和老师之间一不小心就可能生出事端。家长不分时间、事无巨细地给老师一个“@”,老师又怎么能应付得过来?事忙必生乱,事乱必动气。有一位家长,因为老师有事而没有及时回应他,便在群里质疑老师收礼,不公正地将身材矮小的儿子常年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倾刻间就被“崩溃”的老师“踢”出了家长群。还有一位家长,因为反对由学生家长来承担班级的装修费用,也被群主毫不客气地“踢”了出来。

这样的家长微信群,已经背离了建群的初衷,不再是发布作业、传送资料、发布通知的平台,而是变成了宣泄不满的工具,抑或变成了施展软暴力的场所。很明显,家长微信群在这样的情形下,已然是跑偏变味了。家长微信群这种可以“随时随地”交流的平台,一旦失去了底线,失去了控制,便会让人无所适从,给人带来的是一份纷扰的生活负累。这样的平台,是该建还是该拆?存在争议也就在所难免了。

一旦遇到事情,老师作为群主,最需要的是保持冷静,平心静气,秉持一颗公正心;而作为家长的群员,也要调整好心态,反思自省,选择相信老师,尊重老师,不随便在公众场合说出不当言论。

不管怎样,无论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家校沟通,终究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是大势所趋。我想,群主制定相应的规则对群内成员加以约束,让他们逐渐达成心灵的默契,交流的和谐,这才是平台运维的正道。

《夕拾》周刊投稿邮箱:

bdrenwen@sina.com

新闻推荐

浙江通报“客车撞四人逃逸”:司机涉醉驾被控制 四伤者死亡

浙江秀洲区公安分局通报称司机涉嫌醉驾已被警方控制针对网上热传的“客车撞倒四名路人后直接逃逸”视频,浙江嘉兴市公安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