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鲁奖诗人胡弦 细沙漏过时间的窄门 等待天才大器晚成

华西都市报 2018-09-23 02:09 大字

胡弦。

《沙漏》胡弦著

胡弦诗集《阵雨》。

“右手有力。/左手有年久失修的安宁。/总是右手相握,在我们中间/打一个死结;或者/像个有力的扳道工。……”

在《左手》中,胡弦的句式有这一锤定音的坚决。“风吹着高原小镇的心。/春来急,屠夫在洗手,群山惶恐,/湖泊拖着磨亮的斧子。”到了《春风斩》,胡弦将自然与情感密切融合,哲思盎然。壮阔的大自然、日常的事物,质朴的生活,是胡弦写诗的重要素材。

长出如此一颗诗心,自有其根脉和土壤。上世纪60年代生长于苏北的少年胡弦,有一位当守林人的祖父。住在村外小茅屋里的祖父,藏有几本繁体字的小说。那是胡弦识字的开始。祖父还是个说书人,走村串乡,去说自己创作的武侠小说。受祖父熏染,小时候的胡弦暗自希望,自己长大后也做说书人。

古典与传统也可以进入新诗

最终,胡弦没有成为说书人,而是成为一名诗人。

幼年受到的影响,并没有浪费。胡弦有很多诗歌的题材,就是来自幼年在乡下接触到的文艺养分。

诗集《空楼梯》,原定的名字是《定风波》,是一个词牌,来自民间大鼓《十把穿金扇》。写新诗之前,胡弦写过一阵子古诗。他认为这些古典的传统的东西,也可以进入新诗,“不是直接征用,而是进行消化。”养分越多元,路才行得远。胡弦也读大量外国诗作,“正是因为外国诗的新鲜感受,我才不再写格律诗,转而学习写自由诗。”从里尔克那里体悟到了时间,和从李白、杜甫那里体验到的时间不一样。从博尔赫斯那里除了得到时间感,还有奇妙的空间感。”

胡弦曾经当过10年的乡村教师,然后在县报和文化馆工作8年。这8年要经常跑乡村,所以胡弦对乡村是如此熟悉,村庄、田野、风俗、人心、变迁熟稔得像老朋友,这些都必然进入他的诗歌写作。

诗歌的待遇时代文化的试金石

诗歌是一项灵魂的事业。需要经营,需要营养的不断补给。怎么保持诗歌的创造力和活力?胡弦的应对是:“保持敏感和思考,做一个对生活亲密的知情者。还得对生活有点紧张感。面对熟悉的、日常的事物,要有对之进行重新命名的欲望,从中寻找新的道路和无限性。其次,要保持专注。”

关于自己的诗歌观念和诗歌追求,胡弦非常清晰,“我觉得一个词就够了,就是质朴。就是你写作的时候,你用词怎么样繁复,怎么走简洁路线,我觉得最后要归于质朴,但是这个质朴已经不是原生态的质朴,经过提炼之后,经过各种五颜六色和内省之后重新得到的质朴。”

诗歌试图触及灵魂,但对灵魂探究感兴趣的人,总是少的。小众的诗歌,很难与其他艺术媒介争眼球。但诗歌这样的境遇,胡弦安然看待,“诗人身份的认同和获得尊重的危机,在大部分时代中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每个时代的诗人,都会或多或少有生不逢时之感,而理解这种感觉和自身作为诗人的命运,本来就是诗人职责的一部分。”虽然社会认同度低,但诗歌圈一直存在。尤其是借助新媒体交流手段,诗歌的交流和诗人们的联络变得更加方便。这都是令胡弦感到欣喜的,“诗歌作为人类最有价值的艺术之一,受到怎样的待遇,是否能保持生命力,也是与其同步的时代文化的试金石。”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实习生张耀尹

胡弦《沙漏》 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

授奖辞胡弦的《沙漏》具有疼痛和悲悯的气质。他善于在词与句的联系中发现精妙的诗意,深邃的经验融入和对现实、历史、时间的复杂省思,使文本富于理趣,触摸到世界的深处。

获奖感言生活的秘密总是无穷无尽,并会自然而然地被转换成情感秘密,旋律一样穿过诗行,使得眼前的风俗画面成为富有魔力的心灵回声,并赐予我们一种拯救般的抒情语调。由此,一个人写诗,可能既非在深刻思考,也非对语言的警觉与感知,而是一种古老的爱恋。爱,使他在质朴的声音中,寻找那种历久弥新的知觉,从而给所爱之物以别样的观照。

我们曾是饶舌的人,但一切都变得更强烈了,说了很多以后,终于发现了自己沉默的属性。众多的修辞,竟不如鸟儿那呱的一声来得有力。我还听不懂鸟鸣之间的情感差异,甚至听不懂穿过树林的风声。生活有种严厉的幽默,类似写作者的孤独。

树林看上去平淡无奇,但诗人愿意做个亲密的知情者。是的,即便你写下了整个树林,可能仍没有一棵树愿意真正出现在你的诗行中。诗,只能在精神领域深处寻求那异样的东西。当诗人直面其所处的时代和精神,挖掘并整理它们,他会意识到,这事儿,的确不能交给其他人来处理。

因此,沙漏的意思是,我们渴望留存的,可能是首先要被漏掉的。它像细沙一样通过时间的窄门,漏到了另一个地方,仿佛那里是时间之外的某个地方,它停在那里,等候回来,等候重新对生活进行更有价值的介入。这也正是诗歌存在的理由。

对话胡弦

诗歌对现实提供思考线索

不提供直接答案

胡弦是近些年国内诗坛,受到业界高度认可和瞩目的重要诗人。1966年生于江苏徐州铜山的胡弦,先后做过教师、报社记者、编辑。现任南京《扬子江诗刊》主编。出版诗集《沙漏》《空楼梯》、散文集《永远无法返乡的人》等。诗作曾获《诗刊》《星星》《作品》《芳草》《时代文学》等杂志年度诗歌奖、闻一多诗歌奖、徐志摩诗歌奖、柔刚诗歌奖、腾讯书院文学奖、花地文学榜年度诗人奖、十月文学奖、华西都市报“2015名人堂·年度诗人”奖等。

2017年12月2日,江苏省作家协会、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诗歌研究所,共同在北京主办了一场专门研究胡弦诗歌的研讨会。诗人、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新诗研究院院长谢冕都给胡弦高度的评价。认为他的诗歌“除了对日常经验的捕捉、对细节的把握,又有很多形而上的东西,胡弦在诗歌的精神高度、诗歌技艺上,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2018年8月,胡弦因诗集《沙漏》获鲁迅文学奖。这样一个成熟的优秀的诗人,是怎么炼成的?带着好奇与探索的心,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对胡弦进行了一次专门访谈。

专注凝神

长久呆在诗的世界里

当代书评:诗歌很多时候都对现实状况无能为力,但一首好诗的存在,又有一种无法形容的精神性质的超越力量。您是怎样的感受?您曾经说,“诗是生活的起诉书。”在回答“什么是好诗”时您提到,“对现实、真相有深度介入,同时语言又别开生面”。

胡弦:诗歌介入生活、当下,马上起到现实功效,这是非常偶然,非常少见的。诗歌当然要“处理”一些现实问题,甚至是重大问题,直面所处的当下,挖掘并整理其精神内涵。但诗歌对现实的“处理”,主要是一种情感“处理”。毕竟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杜甫的“三吏三别”那么有力,但仍属于情感范畴,对于时局乱象,他并没有也不可能给出解决方案。诗歌是对现实提供一种镜像,提供对其本质的认知或唤起思考,而不是答案。其留证和艺术作用往往趋向于未来和永恒。

当代书评:爱诗、写诗的人很多。成为一个诗人,或许是容易的。但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有个人语言风格标识的诗人,是难的。您的经验是怎样的?

胡弦:我个人的经验,很难说会对别人有多少参考价值。毕竟诗的发生,在每个人那里都有不同的神秘性。每个人的禀赋气质,生长环境,教育经历,阅读口味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要保持专注,凝神,由此进入诗的世界并长久地呆在那里。

享受阅读

而不是为了写作选择性阅读

当代书评:阅读别人的诗歌,跟作自己的诗歌,两者是怎样的关系?

胡弦:阅读永远都是写作者的必修课,同时也是最高级的享受。总有些作品让你的阅读欲罢不能。我习惯了享受性的阅读,而不是为了写作去进行选择性的阅读。先享受,至于它会不会给我的写作带来什么,我从不考虑。

当代书评:一般是怎样的事物、境况,比较容易触动您想要动笔写诗的冲动、意愿?

胡弦:什么时候写说不准的。任何时间或地点都有可能,诗发生于突然跳进你脑袋里的第一句。然后,顺理成章的接收和苦思冥想的追索,都是有的。

当代书评:有一些诗人,对诗歌的爱非常纯粹,写得也很好,但他们的知名度非常小。您如何看待诗歌圈对诗人的这种遮蔽现象?

胡弦:确实有不少写得好的诗人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发现不了一个好诗人,一种情况是得不到其信息,另一种情况是诗坛信息量太大,太喧嚣,对一部分人造成了遮蔽。而且,要认识一个诗人及其作品的重要价值,对其所处时代的阅读,永远都是个挑战。

当代书评:写诗需要一个人的心非常敏感,这种敏感,会让一些诗人在应对现实世界时,也连带感到脆弱、格格不入。您是怎样的体验或看法?

胡弦:我觉得诗人的敏感,和脆弱感并没有因果关系。脆弱也许只是一种性格反应。敏感,对于诗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不敏感,无觉察,也就谈不上自觉。所以,诗人要呵护自己的触须,使之时刻能觉察到生活、事像之变以及文字的活力。

修习诗艺

等待大器晚成的天才

当代书评:身为诗人,会觉得自己比不写诗的人,多了一个与世界对话的渠道,从而多了一份精神的自由感么?

胡弦:我并不觉得诗人比不写诗的人多了渠道。有人不写诗,但可能会画画,做音乐,做手工,甚至日常劳作等等。因为一个人只要不是很自闭,和世界就一直处于联通中,而且自有不同于他人的体会和心得。

当代书评:您曾经说,一个诗人最幸福的感觉,不是觉得自己写得好,而是觉得自己可以一直写下去,把写诗与生命相始终。为什么这么说?

胡弦:有时候,我会感觉写诗难以为继。有两三年,我甚至觉得自己的诗歌生涯结束了。这种感觉让人沮丧。所以我才会说,感觉到自己可以一直写下去是幸福的。至于是否写得好了,我觉得不重要,因为,写了几十年,我还从没有感觉自己已经写得好了,这也使写下去成为了一种更纯粹的快乐。

当代书评:诗歌有一定的神秘性。关于诗歌的源泉主要来自哪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主要是通过生活经验,有的说是想象力,有的说是对事物的观察、思考能力。有的则直接说是,写诗是天分。您的体验,是怎样的?

胡弦:天分对于写诗,的确非常重要。一个天赋高的人可能未必写出了好诗。但一个天赋不够的人,写出好诗的几率也小得多。不管怎样,对于诗人来说,诗艺的修习永远重要,况且,虽然还没有写好,还没有神迹出现的征兆,但时间在不断到来,一切都有可能的,你怎么就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天才呢?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新闻推荐

记忆里的中秋节

秦克云“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这是初上学时老师教我们唱的一首歌。歌唱着,但这个圆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