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被放大的道德焦虑

安徽工人日报 2018-09-21 07:46 大字

近日,一名拥有200万粉丝的知名律师发表了一篇《火车换铺有感》的微博,本意是感叹世界太过冷漠,呼吁大家都乐于助人,结果竟引来网友一边倒的攻击,该律师微博几乎沦陷,最终不得不发表道歉声明。

律师换铺一事过程并不复杂:他带两个孩子坐长途火车,买了两张上铺。于是上车后,他开始找人商量换个下铺。第一个男生开始答应,后来说自己腿受过伤,不换了。第二个男生则直截了当地拒绝。最后,两个女孩给他换了下铺,也没要求补差价。事后,律师发微博讲述了全过程,文尾感谢了两位好心的女孩,但重点放在了男生身上,“至于那两位男生,你们的做法也没错。只是有朝一日,你们也会为人父,也有带着孩子出行的时候。希望你们不会遇到当年的自己,遇到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女孩。”

网友普遍认为律师在“带节奏”“将矛头引向学生模样的人”,有网友认为律师的“理直气壮”是“道德绑架”,希望他“不要这么矫情”,并提醒他“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站在律师的角度,带着两个孩子,想换到下铺,想法和愿望没有问题,他也不太可能是故意想占别人便宜,毕竟下铺火车票确实难买。他的问题在于:不应认为别人帮助他是理所应当的,帮他的人固然值得赞美,不帮他的人似乎也不宜予以谴责。拒绝换铺是人家的权利,不足以证明人家就是个“混蛋”。

如今律师揪住男孩的拒绝不放,而无视女孩的热心肠,还给男孩贴上“大学生”的标签,难免伤及无辜,让大学生群体感到不适甚至反感。

火车换铺,跟公交车让座似乎不能一概而论。相信绝大多数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都会给需要的人让座,毕竟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但有些人可能有特殊情况(比如身体残疾或太过劳累,或觉得自己也是照顾对象),不起身让座也不能强求。让座的人固然值得赞扬,不让座的人却也未必就道德品质堪忧。在让不让座的问题上,无论让者还是受者,都无需有太多的道德焦虑。况且比之于公交车座位,火车铺位有着更强的稀缺性,在这样的语境下,遵循既有的市场规则显然是第一位的。

事实上,这世上有许多事情都不能简单地归于道德,凡事高举道德大棒,往往会放大社会的道德焦虑,无助问题的解决。

胡适曾有名言云: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而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最终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我想他的意思其实很简单:道德主要不是用来谈论的,而是必须有所附着。与其空谈道德,不如多讲规则。规则,毕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讲规则成了习惯,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自然就会提升。

以今日社会而论,道德建设云云,的确非常重要,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如何建设。窃以为,从讲规则开始,从每件小事做起,恐怕是道德建设的不二之途。如此,也可以缓解一下大家的道德焦虑。

新闻推荐

多部门联合开展法制平安进校园活动

本报讯为推动“护航开学季交警送平安"活动的深入开展,群策群力做好新学期平安校园建设,9月14日,县公安局交管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