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见财商教育也应“从娃娃抓起”
■ 刘振
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开设金融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金融理财和金融安全观念,及时纠正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
前不久,深圳警方摧毁一个侵害300多名在校大学生、涉案金额1000多万元的“套路贷”诈骗团伙。此前,大学生因拖欠贷款而被催逼、甚至发生悲剧的案例屡见报端。在花样翻新的各种校园贷面前,大学生的财商素养显得很匮乏——数据显示,38%的大学生不会对生活费使用有计划安排,超三成大学生曾入不敷出。大学生虽已成人,但涉世不深、经验不足,如何管理自己的钱包还是一个问题。
调研发现,近两年因为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没有一例是因为缴不起学费、生活费不够导致的,更多是因为盲目超前消费所致。避免非法校园贷继续坑害大学生,除有关部门严格规范、加强监管之外,还需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科学的教育引导。如何正确看待财富、学会理性消费、规避财务风险,建立健康积极的财富观,已成大学生亟待补上的一课。
传统教育中涉及财富与消费的内容并不多,家长不会、老师不教、社会缺乏,多数学生并未学过相关知识,更遑论认真思考与实践。但现实中,五花八门的商品充满了诱惑,“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之类的广告语,自然能打动年轻人的心,于是有人盲目攀比,崇拜名牌;有人冲动消费,常当“月光族”;有人为了面子,借贷相互吃请……缺乏正确的消费观,被物欲牵着鼻子走,是导致大学生陷入校园贷不能自拔的主要原因。
年轻人应把握好对物质追求的度。年轻人对物质保持适度、正当的追求,既能实现个人合理的消费需求,也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对物质追求太过,一方面容易陷入非理性消费的误区,另一方面导致精神空虚。“剁手族”以为“买买买”能带来快乐,但快感的稍纵即逝让他们又从下一轮 “买买买”中寻求刺激,结果陷入恶性循环。有人觉得用物质装点门面能增强自信,但真正的自信来自内心的丰富与能力的提升,以高消费营造出的“自信感”犹如纸糊的灯笼,一戳就破。盲目超前消费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未来,把握好对物质追求的度,具备在金钱上的自控能力,传承勤俭节约的美德,并不仅仅是为了节约金钱,也是青年人修身立德的过程。
年轻人应增强安全意识风险意识。校园贷的确可为一些不具备经济自足能力的大学生一解燃眉之急,正因为贷款门槛低、限制条件少、办理速度快,才有吸引力,相反,校园贷也让不少人混淆了刚性需求和非理性需求的区别。借贷本是救“急”不救“穷”、救“难”不救“奢”,缺少安全意识、风险意识,就容易深陷其中。任性的青春更要警惕风险,保护教育大学生,校方与父母责无旁贷。高校开设金融安全相关课程,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金融理财观念和金融安全观念,增强学生对网贷风险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对不良网贷的甄别抵制能力。家长也应及早给孩子上好人生消费课,引导孩子不攀比、不虚荣,理性消费。
学校应加强财商教育涵养正确的财富观。财富观比消费观涵义更广,既包括对待金钱的态度,也包括如何支配财富;既包括如何挣钱,也包括如何防范风险。仔细观察那些善于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民族,往往从幼儿阶段就注重教导孩子自食其力、合法挣钱、合理消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传统古训,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如何懂得“道”、践行“道”,更是关乎一生的一个大问题。看到别人购物,自己囊中羞涩,要不要贷款攀比?理财、投资充满诱惑,能不能借平台的钱来试试运气?创业勇气可嘉,但是不是需要深谋远虑的考量?这些都考验着年轻人的财商水平。事实上,财商教育不仅是应急的 “开学第一课”,而应是贯穿教育始终的常规课;财商教育是一生的功课,不能到了大学再“从零开始”,而应“从娃娃抓起”。从小学到大学,全程上好至关重要的这一课,让青年人理性追求财富、合理支配财富,才能在人生中自立担当。
新闻推荐
到了一定年纪被父母催婚,是当下年轻人几乎都会遇到的问题,更何况是身在娱乐圈的大龄单身女青年们,她们不仅有来自家中长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