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伴弟弟求学路 □吕兴元
在现在看来,绝大多数家庭供养一名大学生不足为奇,可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一般的人家而言却是一件难事,而在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之家,可谓难上加难。
我的父母亲都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庄户人,即便如此,在经济极不发达、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种粮食的照样吃不上白米饭,常常以杂粮果腹充饥。父亲起早贪黑在房前屋后种些南瓜、大蒜之类的瓜果蔬菜背到集市上去卖,也只能换些少许零用钱。由于我和弟弟都在上学,无形之中加重了家庭负担。尽管1977年高中毕业,参加冬季大学招生统考,总分仅比体检、政审线差了3分,再拼搏一番或许有望考个一般的大学,可是为了支持弟弟上学,我还是在1978年冬季毅然选择了参军。
弟弟在学业上可算有些天赋,别看他放学后总是玩字当头,但他在学校几乎就能做好作业,考试得满分也是家常便饭。记得每逢放暑假、寒假,我习惯隔三差五出卷子考考他,结果他答得既快又准。弟弟初中毕业时,父亲想叫他报考中专,以便早点参加工作,减轻些家庭经济压力。为此,我劝说父亲从长远着想,再苦再难也要让弟弟接着读高中。
我家距离胡集中学约有10里地,1978年9月初弟弟高一开学时,我陪弟弟扛着一床旧席子、一条旧被单,拎着几件妈妈洗得干干净净的旧衣裳,还有一罐自家腌制的雪里蕻,一路步行前往学校报到,尽管都很累,但弟弟能上高中,我们感觉精神上还是挺富足的。
这是一所农村中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据弟弟讲,有的题目他已有答案了,但是老师讲着讲着却绕不出来了。转眼间,弟弟参加了1980年高考,可惜以十几分之差名落孙山。
收到二哥的来信时,我所在的工程兵舟桥八十三团舟桥一连正在江苏盱眙农场执行军农生产任务,由于白天忙于干农活,我就趁着做连值日的当口,借着当空的皓月,给弟弟写了一封六七页纸的长信,从凭知识改变命运,到直面挫折迎坦途,与他进行心贴心的交流,鼓励他鼓足勇气去叩开大学之门。
有道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接下来,弟弟振奋精神,重整旗鼓,在全家的支持下到师资力量雄厚的海安县中学复读一年。这期间,我还像上年一样,每月在第一时间拿出近一半的津贴费,加上“心灵鸡汤”——鼓励的话语,一起装进信封,邮寄到弟弟手中,尽管只有区区两三块钱,然而弟弟每天能吃上一碗豆粉咸菜汤,也能补补身体、增增脑力,我心里却格外甜蜜。
功夫不负勤奋人。1981年夏季,弟弟再次走进高考考场,不负众望得了高分,按当时情况,上北大、清华丝毫没有问题,但为了节省盘缠,还是选择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
改变命运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弟弟上大学后,随着农村改革的进程,包产到户彻底解决了吃大米饭的问题,加之1983年初我在部队提了干,父母亲的吃、穿、用渐渐有了着落,但经济储蓄依然相当有限。这几年,我自己省着花,结婚时没有添置一件新衣和新鞋,持续将有限的节余用于支持弟弟购置学习用品和衣服等。一分付出,十分回报,弟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成了一家外资企业的负责人,带领员工依靠合法经营,积极为国家创税增收。
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我们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好日子总觉得过得特别快,转眼间到了2005年,我的女儿也跨进了大学之门,与她叔叔念书时相比,生活条件好上千百倍。即便这样,我家节俭生活、助学的好传统依然没有丢,还是照样要求全家人吃饭时不糟蹋一粒米,钱计划着花,不能忘了积蓄力量为国家培养人才尽一片心的责任。近几年,女儿陆续结对资助了几名家庭较为困难的学子,着实令我欣慰。
作者单位:市双拥办
新闻推荐
毛晓彤的父亲出现就是要钱,而且早前在节目中声称找女儿不是为了认她,是要与她母亲一样享受同样的权利。对此毛晓彤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