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高铁意外事故考验应急机制

皖江晚报 2018-08-15 12:07 大字

8月12日23点04分,大风刮起的彩钢板撞到了由杭州东开往北京南站的G40次高铁列车,导致列车停运5个多小时,北京南站始发的23趟列车停运,多趟列车晚点,大批旅客滞留在车站。这块彩钢板来自高铁沿线临时搭建的民房,有364平方米之巨,它不仅造成列车受损、设备故障,也造成成千上万旅客的困窘。

事发之后,许多媒体都在探讨如何防止这类事故再度发生。新修订的《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同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铁路电力线路导线两侧各500米的范围内升放风筝、气球等低空飘浮物体。彩钢板显然不是漂浮物体,是否在500米范围之内目前尚不得而知,它之所以能飞起来,是因为当时有6级大风。痛定思痛,当然应该在汲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则,在高铁沿线一定范围内消除不够坚固的建筑或者设施,以免再造成类似的意外。

不过,即便再严密的措施,完全杜绝意外从理论上也不可能。所以,现阶段可以进行的改进,完全可以从如何应对意外出发,看看能否尽量减少乘客的麻烦。根据报道,事故发生后,列车中无电、无灯、无空调,闷热难当,列车广播一名孕妇晕倒,两名身体不适的乘客在列车到达北京南站后被送往医院。其实,列车遭遇撞击的地点,离终点站只有约20分钟车程,并非道路崎岖、人烟稀少之处。此时,是否可以考虑紧急调配其他车辆将乘客运往终点站。如果这样做存在着困难,是否可以考虑运输一些药品等,使得乘客感到稍微舒适一些,不那么焦虑难过。

当然,高铁列车上也有不少改进的余地。例如可以考虑增设紧急备用电源,至少能维持一段时间照明和空调。此外,在闷热难当空气不流通的状况下,是否设置紧急通风口来解决问题。诸如此类,技术上都不是难题,关键还在于设计出操作规范来,以人为本,既能缓解乘客的疲惫和不适,又能保证安全。

除了列车上的乘客,如何方便那些在车站滞留的乘客,也应该进入应急机制的范围。简单说,首先要做到的,应该是信息的及时,哪些列车已经停运、哪些列车晚点,要以最快速度通过屏幕、广播和网络平台告知乘客,以便乘客做出决定。如果一时不能断定列车到达或始发时间的,也应该告知大家原因,尽量安抚。这次北京南站紧急开启了28个退票窗口和6个改签窗口,方便大家退改车票,值得表扬,但仍有大量旅客滞留,应急和疏解措施值得反思。

高铁是一种现代化的运输工具,但容易受天气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发生一些意外事故,即便是国外的高铁也在所难免。中国高铁的硬件设施应该说处于领先地位,如果能从软件也就是服务上做到以人为本,有所突破的话,那才是真正的领先。服务不仅体现在快速省时上,应急反应能力也是软实力之一。在事故发生后,有一套完善、严谨、成熟的机制来应对,得体有序,才能让乘客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服务,才对得起多付出的票价。中国高铁确实应该不怕麻烦,多动脑筋,在这方面成为表率。

□璪平

新闻推荐

·警方提示·莫落入“注销天猫会员”陷阱

躬罔本不是天猫会员,某市市民刘某却接到客服人员是否要求“注销天猫会员”的电话,随之落入不法分子设下的诈骗陷阱。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