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熊孩子”补上“社会规则”这门课
在博物馆或图书馆里大声喧哗,高兴了还能扯着嗓子吼几句;在餐厅里,绕着桌子各种奔跑、跳跃;在电影院里,猛踹前排座椅,有节奏地抖动;还有在地铁里穿着鞋踩椅子……暑期,公共场所“熊孩子”猛增。一直从事志愿者讲解的于女士说:“都说‘熊孩子\’,这还不是因为‘熊家长\’而来的么?应该趁着假期,给孩子补上‘社会规则\’这堂课。”(浙江在线)
想必很多人在公共场所遇到过这样的“熊孩子”,都被这样的“熊孩子”影响过、妨碍过。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多数人以宽容、忍让的心态对待,有些喜欢较真的市民可能会对孩子出言制止,或者是劝说孩子身边的大人加以约束和管教。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大人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制止和教育,各方皆大欢喜;二是一些父母家长片面袒护孩子,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甚至责怪别人多管闲事,最终导致双方发生矛盾和冲突。
很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后一种情况居多。其实,如果大人早养成对孩子在公共场所的不当言行给予制止纠正习惯的话,孩子也不至于成为令周围人反感的“熊孩子”,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熊孩子”也不是一天养成的。正是大人没有原则地袒护和娇惯才让孩子变成了“熊孩子”。这就应了那句话,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乃至很多个“熊大人”。所以要想让“熊孩子”改正,首先需要背后的“熊大人”端正思想,改变观念。
当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所调皮捣蛋,影响和妨碍别人的时候,很多家长习惯以“孩子小,不懂事”来应付搪塞。笔者认为,所谓的“不懂事”往小了说是孩子调皮、任性,缺乏是非观念;往大了说,是缺乏规则意识,缺乏对社会规则的敬畏与遵守。
社会之所以能够平稳、健康、正常地运转,正是各种社会规则起作用的结果;我们每个社会成员之所以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相安无事,各自按照自己的轨道生活,也是因为各种社会规则的润滑和调剂作用。如果每个人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遵守社会规则,那么社会必将乱成一锅粥,人人都会成为“无规则社会”的受害者。
所以越早让孩子懂得社会规则,敬畏社会规则,遵守社会规则,那么他就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体系,也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与配合。有人说暑假正是给孩子补“社会规则”课的好时机,笔者对此深表赞同。因为暑假正是孩子参与社会生活最多的时候,正是我们告诉他们什么是社会规则、为什么要遵守社会规则的时候。
特约评论员
苑广阔
新闻推荐
文/冯海宁图/黎青“雷碧”“小白兔”“老干爹”“阿里爸爸”“辛巴克”……为了防止别人恶意抢注相同、近似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