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带娃”问题源头在家长□ 山 人
一转眼暑假过半,孩子的假期过得如何,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其中,有关“手机带娃”的一项调查,日前在网上引起热议。一份来自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显示,留守家庭集中地区,外出务工的父母为了方便与孩子联系、增强父母子女情感交流,都给孩子买了手机,使接近42.7%的12到16周岁孩子拥有自己的手机,其中超过77.3%的孩子经常用手机上网,如此“手机带娃”,造成许多留守儿童却成了标准的“低头族”,刷视频、打游戏和网聊占据了孩子们90%以上的上网时间。
大学生的调查聚焦留守儿童,很有针对性,但是,据笔者观察,恐怕“手机带娃”的问题不仅仅局限在哪个群体,时下已成为儿童教育的通病。事实上,成年人手机不离身,才是真正的“低头族”。如今,智能手机不断普及,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上班开会玩手机、走路开车玩手机、吃饭睡觉玩手机……现在夏日炎炎,即便在泳池里,也能看到人们拿着戴上防水套的手机在刷屏。成年人尚且如此,缺乏辨别力、自制力的儿童被手机依赖症“传染”,也就不足为奇了。有的家长还将孩子学会玩手机,视为孩子“聪明、好学”的表现,一些家长就常常跟身边的人炫耀说:看看看,手机的这个功能我都不会弄,我的孩子玩起来却溜得很。
有的公益团队提出,开展“智能手机技术指导与健康使用”课程,开展健康上网普及教育活动。对此,笔者认为,针对手机依赖症,必须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手机带娃”的问题。
首先是要让父母或监护人知道手机依赖症的危害,这种危害既有生理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比如孩子毫无节制地玩手机,会对眼睛视力和颈椎造成不可逆地伤害,还容易产生孤僻心理。如果缺少监管,孩子在手机上接触了有害信息,其结果更加严重。
其次,就是要家长以身作则,有的家长只知道一味要求孩子不玩手机,自己却捧着手机玩个不停;有的家长对待孩子玩手机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轻则怒不可遏的大声吼骂,重则施以家暴打孩子。这种教育方式,其结果往往是造成亲子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从缺少沟通到无法沟通,孩子玩手机从“明着玩”变为“偷着玩”。最后,手机依赖症的传染蔓延更加不可控,并发展成为家庭教育的痛点,甚至孩子成长中一系列问题的诱因。
说到底,少玩手机和当“低头族”的危害,想必绝大多数成年人都很清楚,但是如何真正从自身做起,给孩子做好榜样,这才是难点所在,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地方。
新闻推荐
文/冯海宁图/黎青“雷碧”“小白兔”“老干爹”“阿里爸爸”“辛巴克”……为了防止别人恶意抢注相同、近似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