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可爱的李世民

北海日报 2018-08-06 10:47 大字

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喜爱书法到了让人不敢相信的霸道地步。

因为爱王羲之书法,他亲自为之撰写了一段御评,这就是《王羲之传赞》,当时王羲之已经作古250多年了。他追慕无限,恨不同时,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他的书作,点明不惜重金搜购。一时间各地争相献上,真伪莫辨。他也不管,都不舍得丢弃。这样一来,“羲之”墨迹最后一共收集了三千六百纸——他每日除了上朝那点事,就是摩挲那些纸。更因为其中唯独不见《兰亭序》,他再度下令,无论如何要找到《兰亭序》真迹!

为了执行他的命令,御史肖翼单人匹马,奔波于崇山峻岭之间,打听到了它的下落,并同它的持有者进行商榷,大价钱买下,没有获准。而他并不恼羞成怒,更没有发兵硬抢,而是派肖翼再度乔装打扮,深入民间,最终将《兰亭序》从和尚辨才手中骗到手,献给了他。

得到《兰亭序》后,他欣喜若狂,将这件宝贝视若掌上明珠,朝夕不离。以至于去世时还对它恋恋不舍,将之与自己一起共葬昭陵。

因为爱书法,他和自己的臣子、书家虞世南同榻砥足而卧,困了睡,醒了就说——当然是说书法。虞世南去世后,他怅然若失,叹息没有可以与他一起讨论书法的人了。为了表示厚爱,他钦定将虞世南陪葬于为自己选定的陵寝——昭陵之内。他让他陪葬了。和自己珍爱的碑帖从生到死陪伴的异人大有几个,可中外历史上让先于自己离世的臣子葬在皇陵的,这样做的国君,似乎只有他一个。

他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述了玄奘西天取经的盛事。怎样才能使盛事不朽呢?按照当时的办法只能是刻在石头上。可是又有谁的字能与天子的文章相匹配呢?只能是书圣。只有书圣的字才能与圣上的文章相得益彰。由于取经是一件佛教盛世,于是长安诸寺院便委托弘福寺的怀仁法师来办这件事。法师从内府借得王羲之书迹,从中逐字寻找,然后描摹下来,以求丝毫不差。据说法师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没关系!权柄在这个时候是多么天真无凿啊——他下诏书明示天下:谁能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从而历史上产生了一个成语“一字千金”。书家写字要求一气贯之,字与字之间都有安排照顾。集字则不然,需要在若干个同样的字里选择出最适合的字出来,排列组合。法师是“能文工书”的人,他历时24年,终于完成了这项使千百年来学书羲之的人无不收益的浩大工程。

书至初唐而极盛。网罗书法名家,培养书法骨干,是他在书法史上的又一大功绩。贞观元年,他下诏建立弘文馆,专门设书法一科,诏令现职京官,不论文职武职,凡列五品以上,笔法稍佳、具有发展潜能的,都必须到弘文馆聆听书法课程,由欧阳询、虞世南亲自负责教授楷法,另外,弘文馆还有楷书手30多名(相当于辅导员),随时指导。他让他们双钩复制了《兰亭序》,发下去,让臣下描红填充,号召共同学习。还由于内府原迹不得外传,他就生出别法,利用“下真迹一等”硬黄响榻技术复制的作品作为奖品赏赐大臣……机巧多多,婆心婆娑,目的只有一个:逼迫大家学习书法。

此刻想来,他的那些大臣里面一定也有不喜欢书法的。可是,面对着这样爱书法爱到霸道的君主,又有什么办法呢?会不会有一进弘文馆就想自杀的大臣呢?也许没有,但一定有一进弘文馆就头大的。

而且,他不是只对臣下这么严格,爱之切才责之苛呢——他自己每得王帖,还自己锐意临仿,并命令自己的儿子临帖五百遍……会一下子练腻的,可他一定从中获得了幸福。

新闻推荐

给孩子补上“社会规则”这门课 □苑广阔

在博物馆或图书馆里大声喧哗,高兴了还能扯着嗓子吼几句;在餐厅里,绕着桌子各种奔跑、跳跃;在电影院里,猛踹前排座椅,有节奏地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