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必须上“北清”
卢绪海
一个月前,我就做过预告,等高考结束了,我要专门写篇评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必须上大学”。一写下这个题目,就不由得想起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平讲过的一番惊人言论:“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
王委员这番言论一出,就被网友们断章取义为她“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明显背离了教育公平原则、违背了选拔人才规律,这番言论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全国人民的痛批。
不过,平心而论,王委员讲这番话的初衷也不像网友想的那样坏,她后来解释过她的真实想法:第一,上大学要花很大的费用,农村“往往一个家庭有一个大学生就返贫了”,所以农村孩子上大学在经济账上划不来;第二,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不易,农村孩子与其上完大学在城里受苦遭罪,不如回农村发展更有前途,所以上大学还不如学技术明智。
尽管王委员的这番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实话,但是她这话也存在歧视农村孩子之嫌,毕竟大部分农村孩子靠上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就算有个别孩子“上了大学也没成器”并不能证明“读书无用”。所以对于她的观点我也无法苟同,我认为与城里孩子相比,乡下孩子更有必要上大学,缺什么补什么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因此,我对上面这个题目做了技术性的修改,否则一旦被有心人解读成我“不鼓励孩子们上大学”,显然就有重蹈王委员覆辙之危险。当然,仔细琢磨修改后的题目———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必须上北大清华——— 可能也有问题:如果条件允许,我相信每一个家长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上北大、清华的。只不过“北清”虽好,可容量有限,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北清”,目前还做不到。
其实这都不是我要讲的重点,我想跟大家探讨的,是一个教育理念的问题: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普遍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如果孩子在学习上足够勤奋,就一定能考上北大清华。
很多励志故事就是这么告诉我们的。比如,我们小时候听说过李白的故事,讲的是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直到有一天他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才发奋读书,最终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这个故事误导我们的地方在于,没有人知道李白能成为诗仙与他勤奋读书到底有多大的关系。
我们不妨来论证一下这个问题:我们要问,古今中外有没有比李白更勤奋的人?答案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
我们首先来分析第一种答案,肯定有比李白更勤奋的。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比李白更勤奋的人为什么没能超越李白?——— 这说明,勤奋并不是造就李白的根本原因。然后我们来分析第二种答案,即不存在比李白更勤奋的。那么问题又来了,李白如此勤奋为何没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比起诗人,我们更缺乏这方面的大师。——— 这说明,勤奋即使有用,也不是万能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李白能成为大诗人,勤奋并非决定性因素。
事实上,和东方人崇尚勤奋不同,西方人更看重天赋。“教育”这个词用英语表达,叫“Education”,第一个字母“E”译成汉语是“引导”的意思。西方人认为,每个孩子一生下来知识就已经存在他的大脑里了,老师所做的“教育”只是把他们头脑中的原本就有的知识“引导”出来。而我们中国人更喜欢把孩子当成一张白纸,孩子们的知识是通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他们的勤奋学习得来的。
由于我们过于看重后天的勤奋,而忽略了孩子们先天天赋的差别,从而错误地把考试成绩当成了衡量孩子们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并且用这个错误的标准作为衡量他们能不能上大学的依据——— 这就是当前教育理念存在的最大误区。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的家长就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考不上北大清华、甚至考不上大学的现实了:不是我们的孩子不够聪明、也不是我们的孩子不够勤奋,而是他们的天赋确实存在着细微的差异——— 有的孩子的天赋在算数上,有的孩子的天赋在写作上,有的孩子的天赋在语言上,有的孩子的天赋在运动上……这些不能上“北清”、上大学的孩子们,一样能够凭着自己独特的天赋,在三百六十行里成长为不同的状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红)去年以来,渭城公安系统性推进基层警务改革,通过打造合成作战中心,推行“一室三队”改革,建立强制隔离治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