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哈罗德为什么变成了这样? □阳 光

右江日报 2018-05-29 09:10 大字
 

《一个人的朝圣》整本书描述哈罗德和莫琳心理变化的细致和深刻、路途中故事情节的丰富有寓意、风景描绘的生动,让我不禁想:是否作者经历了这些刻骨铭心的事情,否则怎么能写出这样的绝世好文章来?真是太令我惊叹了。

在我看来,这本小说是以哈罗德走路去看奎妮为明线,在这个过程中,哈罗德和莫琳的内心都得到了疗愈,两人都能重新面对儿子戴维自杀离世的重大创伤事件了。

在前七章里,起初,哈罗德在行走的过程中回忆的更多是他和莫琳的相处,以及他们那变得没有温情、没有交流、名存实亡的婚姻。自从他开始思考他们为什么变成这样子,他的回忆里就开始出现有关戴维和父亲的回忆。在我看来,这些回忆开始一点点揭示他为什么变成现在的样子,以及为什么他对儿子是带有“恐惧”的情绪,他和莫琳的感情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下面我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哈罗德在人群中不自在、紧张、不习惯表露自己、害怕麻烦别人。

这是因为在他的原生家庭里,他不是在期待中出生,而他稍微长大后,他一旦存在感强,比如吃饭声音大了,盯着父亲颤抖的双手,反而惹来父亲的嘲讽和母亲的忽视,所以他不自觉地形成了“做隐形人”的人生信条了。

有战后心理综合症的父亲,不想要孩子的、想逃离的、抑郁的母亲,他们都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世界里,根本无暇顾及他的感受和想法。

他不曾被“看见”,自然也就缺爱、少活力、内心匮乏,内心没有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不愿在众人面前表露自己、害怕麻烦别人。

先来看看哈罗德对待儿子的心理感受——

“他试过仔细凝视小小的儿子,用一种肃穆的方式,却被恐惧击中。他饿了怎么办?不开心怎么办?如果他在学校里被其他男孩欺负怎么办?要保护他实在需要防备太多东西了,哈罗德一下子觉得难以应付。他纳闷其他男人会不会也觉得初为人父的责任有点让人畏惧,还是只是他自己有这种不正确的感觉。”

“他低头看着这个儿子,他想给他一切,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起初,我还在疑惑,哈罗德怎么会有这些不合常理的恐惧和不知所措呢?后来我明白了,是因为有战后心理综合症的父亲从来没有让他体验到一个好父亲是怎么样,他害怕自己做不了一个好父亲,面对初生的、娇嫩的婴儿,他自然是会手足无措的、恐惧的。之后他在很多有关戴维的事情上没有信心、不知所措和恐惧,也就能理解了。

“哈罗德又一次离开电话亭,心里想如果莫琳能理解多好。但过去那么多年他们都淡漠了语言的沟通,只要看一眼他,她就会被拉回痛苦的过去,还是三言两语的交流最为安全。他们都自觉和对方停留在最表面的交流,因为言语之下是深不可测、永不可能逾越的鸿沟。”

我认为哈罗德一直没有能力处理早年被父母忽视和抛弃的重大创伤事件,这是他对待戴维的复杂情感和别扭方式的来源。

而莫琳不能理解哈罗德的这些怪异行径,反而责怪哈罗德,这是他们开始有情感裂痕的开始。

随着双方的不交流,裂痕就会越深,进而成为鸿沟。

同时,我也看到,在有孩子戴维后,莫琳身上的母性继而被激发(遇见哈罗德时,她的母性已被激发),她很自然地把心思放在戴维身上。加上对哈罗德的失望,使得莫琳更是把几乎所有的心思和期待都放在戴维身上了。但是哈罗德做不到,因为他内心的恐惧难以克服。共同努力抚养孩子,陪伴孩子的成长,这是让夫妻感情增进(同时也是疗愈自己早年创伤)的最好机会。但是,因为哈罗德没有能力参与进去,所以他们便失去了这个增进感情的机会。最后只剩下莫琳的“丧偶式育儿”,两人的感情自然会愈加疏远了。

由哈罗德和莫琳的关系,我也想到:在恋爱关系中的两个人,必然会触碰到早年的情结,因此,在恋爱关系中,两个人要坦诚地去谈论,才能去触碰早年情结进而增进对双方的真实了解。而有了孩子后,更是双方早年情结的大爆发,如果没有前面互相的了解和理解,以及随后的深入交流和体谅,那爆发各种矛盾就在所难免。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我会从“早年情结”的角度来看哈罗德和莫琳呢?也许是因为我最近在做个人体验(成为真正的心理咨询师必须进行的心理咨询),个人体验让我体会到了在有经验的咨询师的帮助下触碰早年情结进而挖掘自我、成长自我的好处,因此,自然就会想到这个角度了吧。

新闻推荐

传销屡禁不止根源是什么?专家呼吁建立联动机制形成打击合力

5月25日,东北大学毕业生李文星因遭遇招聘诈骗、深陷传销组织致死事件发生1年后,其曾误入的传销组织“蝶贝蕾”中,6名成员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