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空姐的“两次死亡”:新媒体时代的遇害案

澎湃特约评论员 2018-05-12 16:06 大字

郑州,杀害空姐的嫌疑人刘某的尸体被打捞出来,经过比对DNA,警方确定他就是凶手。他弃车跳河,也许是逃跑,也许是知道自己犯下的罪恶逃无可逃,跳河就是自杀。

就案情来说,刘某的死亡意味着某种终结。但是有关此事的思考却不应该停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是更安全了,还是面临着新的风险。

作为一个顺风车司机,刘某知道自己的信息在警方的掌握之中。女孩的手机会提供最后的乘车信息,城市的摄像头会捕捉到刘某的车辆。他如果弃车逃跑,警方也可以通过追踪手机对他进行定位。

这就是新的安全形势。整体上看,技术的进步至少让破案变得容易。在几年前,传统出租车的时代,乘客如果没有索要发票,将很难证明自己的合同关系,也很难查找到车辆信息。因此,对那些图谋不轨的人来说,新的技术手段会提供一种震慑。但是,发生在郑州的悲剧告诉我们,网约车并不一定比传统出租车更安全。

当然,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安全。尽管滴滴公司有身份筛查,甚至和公安部门合作,获得更多的个人信息,能够拒绝有犯罪前科、吸毒和严重精神疾病患者进入司机行列,仍然不能“筛查”出像刘某这样的人。

我们必须承认,有相当一部分犯罪,都是偶然发生的。任何一个“有前科“的人,也都曾经是一张白纸。寄希望于靠资格审查来筛选、排除掉风险,只能是一种幻想。

网上流行很多安全知识,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并没有太大用处。遇害的空姐李某,其实有基本的安全常识:她坐在后排,发现司机异常后还和朋友交流过,而且也装作“丈夫会来接”。当然,“晚上10点以后别出门”这一条没做到,不过这已经不是“安全提醒”,而是反应过度了。

类似的案件,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也时有发生。过去有,将来也会有;中国有,外国也有。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困境,美国人可以合法持枪,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开枪自保,但是枪本身也带来新的危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真的可以避免此类风险的办法。

这次空姐遇害案的特殊性,其实在舆论方面: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看待不幸的方式发生变化了。案件发生后,无数自媒体强调遇害人李某的空姐身份,强调她1米74的身高以及她的美貌,有自媒体很快获得百万流量而沾沾自喜,发帖庆祝。也有自媒体为了追求流量,慌不择言,写下不堪的文字。

人们可以全方位讨论这个案子。滴滴是否有责任(是一个有公共价值的问题),滴滴的公关水平是否很烂(一个行业问题),女孩应该怎么保护自己(伪关怀,真恐慌),女孩只爱美不爱看社会新闻(秀智商优势),最极端的,就是来自“二更食堂”的那篇充满色情幻想的胡言乱语,兹不引述。

相比于我们面临的安全境况,这种舆论更让人担忧。如今,一个人非正常死亡,他(她)在社交媒体上留下的所有信息,都会被人拿来分析,揭示出一种所谓的“自我”形象。对受害人李某个人微博的掌握、分析与揭秘,为了得出自己的结论,而有选择地夸大某种内容,事实上构成了对她家人的二次伤害。可以说,李某遭遇了“两次死亡”,一次是作为实体的人,一次是社交媒体中的“自我”。第一次死亡的凶手是李某,第二次死亡的凶手则是一些缺乏基本同情心的自媒体。

这些对受害者缺乏基本尊重的舆论,事实上营造了一种新的有关安全的氛围:打着安全的名义,制造更大的恐慌,并最终把这种恐慌情绪变成自己的流量。每一次这样的事件,都会在公众心中留下一种不安,在下一个热点来临时,又把这种不安点燃。

新闻推荐

母亲的智慧□冯学望

今年“五一”小长假,我们一大家子又在老家欢聚一堂。二十多口人,四世同堂,好不热闹。几个晚辈的爱人是外地人,进出见母亲都用普通话“奶奶”地叫个不停,使年逾九旬的母亲整天笑得合不拢嘴。目不识...

 
相关新闻